从抵制日本绝食快要死了,到跪舔日本容光焕发!李在明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论证了“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”!朋友们认为哪个才是真实的他?反日还是媚日? 2023年还在绝食抗议日本,2024年却悄然现身东京,笑容满面地与日本政要谈笑风生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,谁能想到这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,竟都属于同一个人——李在明。 曾经以“民族主义战士”自居的他,如今却被讽刺为“演员的自我修养”典范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他完成了从反日斗士到亲日谈判者的惊人转身,引发韩国国内震动,国际舆论侧目。 这场戏,是政治的策略,还是信念的崩塌?是真性情的变化,还是又一次媒体操纵下的幻觉?在中日韩敏感关系的背景下,这一切值得我们从中国视角,冷静审视。 李在明是谁?在韩国政坛,他的身份并不陌生。现任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党首,2022年总统大选中的主要候选人,一度被视为进步阵营的旗帜性人物。 他的政治生涯起步于人权律师,却逐渐走向了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体——尤其在对日立场上,曾是“强硬派”的代表。 2019年7月,日本以“安全保障”为由限制对韩出口半导体原材料,引爆韩日贸易战。李在明当时在地方政府任职,立即发声谴责日本“经济侵略”,主张全面抵制日货。 2021年总统选战中,他一再强调对日本的“历史责任”,公开支持慰安妇受害者诉求,甚至提出修宪以强化对独岛主权的法律地位。 而到了2023年8月,他以反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为由,展开长达24天的绝食抗议——一度被送医急救,成为舆论焦点。彼时的李在明,几乎是“反日”的代名词。 媒体镜头中面容消瘦、神情悲壮的他,被支持者誉为“最后的民族良心”。 而就在不到一年之后,这位“几乎为反日而死”的政客,却出现在日本国会大厦,与日本外务省高官举杯共饮,谈笑风生,宣布将“推动韩日经济合作新纪元”。这一幕堪称“前后判若两人”。 这种变化来得如此迅速,让人不禁要问: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李在明?从政治现实来看,李在明的转变并非孤例。历届韩国总统几乎都曾在对日关系上演“变脸”戏码。 卢武铉在竞选时强调“历史清算”,上任后却签署《日韩历史共同研究协议》;文在寅在任期初强硬应对日本,后期则转向推动日韩首脑会谈。 原因不难理解:反日有助于在国内制造凝聚力,亲日则有利于获取经济资源与地缘政治支持,尤其在中美博弈加剧、日韩被迫靠拢的当下,韩国政客不得不在民族情绪与战略利益间左右腾挪。 李在明显然也深谙此道。在总统大选失利后,他急需重建政治资本。面对执政党的外交攻势和中间选民的期待,他选择了“务实外交”作为回归舞台的切入点。 而这场对日“和解秀”,无疑是他重新博取国际舞台关注的手段。只不过,这种转身太过迅猛,太不遮掩。前脚刚绝食抗议,后脚就赴日会谈,公众自然难以接受。 网友讽刺他“演技比泽连斯基还专业”,甚至有人直言:“他不是政客,是演员——而且是那种用生命在演戏的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媒体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可忽视。 韩国部分主流媒体对李在明的访日行程进行了极力美化,强调其“推动东北亚和平”“展现领导人气度”。而反对派媒体则抓住其“前后不一”的言行大做文章,质疑其“毫无原则、只为私利”。 这种撕裂式报道,制造出极端的舆论场,使得公众难以理性评估其行为背后的复杂动因。在国际层面,日本方面对李在明的转变保持“谨慎欢迎”。 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在4月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称:“我们欢迎任何有助于改善日韩关系的建设性交流。”但私下里,日本媒体普遍对李在明“不信任”,认为其“言行不一、难以预测”。 这恰恰点出了问题的核心:当政治人物的言行反复无常,公众还有多少信任可以给予?当“路线转变”成为一种常态化表演,民众还能如何判断政治的真实意图? 在韩国这样的高度媒介化、选举频密的社会,政治人物不得不在镜头前维持“人设”,而“表演性政治”早已渗透进政策制定的每一个细节。 从朴槿惠的“化妆师门”到文在寅的“生态照秀”,韩国政坛的“形象工程”从未缺席。李在明这一次的“反日—亲日”变脸,不过是这一传统的最新注脚。 不过不同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“演员出身、政治真做”,李在明的表演更像是“为政治而演戏”,而不是“以演戏为政治”。他并未通过表现赢得一致尊重,反而在短期内牺牲了原有的政治信用。 这种“效率至上”的策略,或许能博得一时的掌声,却难以建立可持续的执政基础。 从中国视角看,这一系列操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警示:日韩之间的“修复”,并非意味着共同的价值认同,而更像是外部压力下的“权宜合作”。 李在明的前后转变,反映的不是对历史的真正态度,而是韩国政治在中美博弈中的焦躁不安与左右摇摆。这一切并不令人意外,但令人警醒。
刚刷到一个离谱片段,中国网友把东京审判的4K视频扔上TikTok,日本右翼当场破
【44评论】【3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