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年,张凯丽听闻婆婆要来住,大手一挥,想着单独给婆婆买个房,谁知,丈夫却坚持拒绝,直言想让母亲住在家里...... 说起张凯丽,可能有些朋友觉得陌生。 但提到《人民的名义》里的“吴惠芬”,或者更经典的《渴望》里的“刘慧芳”,您一定印象深刻。 没错,她就是张凯丽。 当年《渴望》播出,万人空巷,“举国皆哀刘慧芳,举国皆骂王沪生,万众皆叹宋大成”的顺口溜广为流传。 张凯丽走到哪儿都被喊“刘慧芳”,甚至有人抱着孩子上门求收养,让她体会到成名也有烦恼。 张凯丽1962年生于吉林长春,性格豪爽。 从小爱滑冰,滑得飞快。 父母送她进体校学短道速滑,师从全国冠军崔顺子,还当过后来成为世界冠军的叶乔波的队长。 但因身高影响滑冰稳定性,她洒脱离开,唱着歌去参军了。 在部队,她爱说爱笑,被安排到军事博物馆当解说员,练了好口才,也爱上了文艺。 1981年,她考上吉林艺术学院学表演。 毕业后,她进入中国煤矿话剧团,从龙套做起。 1987年拍了电影《八女投江》,转向影视。 1990年,她迎来转折,主演电视剧《渴望》。 拍摄十个月,条件艰苦,作为主角的她戏份极重,常累得发牢骚,与剧中温婉的刘慧芳判若两人。 但付出终有回报,《渴望》火遍全国,张凯丽拿下金鹰奖最佳女主角,成为全国电视十佳演员之首。 事业巅峰时,张凯丽做了个让人意外的决定。 1995年,她在深圳演出时,认识了作家张建全。 张建全不像其他粉丝那样激动,而是默默写诗送她,这份特别打动了她。 他细心体贴,一次爬山途中特意下车买合脚的平底鞋给她换上,让张凯丽认定了他。 剧组返京时,她决定留在深圳与张建全在一起。 经纪人和朋友都反对,说她放弃大好前途太傻。 但她态度坚决。 其实她曾希望张建全去北京,但张建全事业根基在深圳并打算经商,张凯丽选择支持爱人。 1996年,两人在深圳结婚。 婚后生活有甜也有涩。 在深圳,张凯丽演艺事业遇冷,丈夫生意刚起步,经济不宽裕。 这时她想起一件憾事,刚结婚时与婆婆同住有摩擦,她曾提议用积蓄在北京买房给婆婆住,既缓解矛盾也算投资。 但丈夫张建全坚决反对,认为母亲年纪大需同住照顾才安全。 张凯丽尊重了丈夫。 可后来北京房价飞涨,尤其是他们现住的海淀区,二手房一度价格很高。 回想当年拍《渴望》的辛苦和几千元片酬,与错过的房产增值相比,难免遗憾。 1997年女儿张可盈出生。 为顾家和支持丈夫,张凯丽暂别演艺圈。 但闲不住的她,在女儿稍大后想复出,却发现圈内竞争激烈,复出不顺。 丈夫察觉她低落,支持她开服装店。 恰逢中央实验话剧团邀请,丈夫和婆婆都支持她重返舞台。 她带着女儿回到北京打拼。 刚安顿好,母亲患尿毒症的消息传来。 她接母亲到京治疗,奔波于医院、幼儿园和家之间。 母亲病情刚稳,深圳的婆婆膝盖长骨刺。 她将婆婆也接来北京同家医院。 母亲病愈回家后,婆婆在张凯丽坚持下留在北京同住。 南北饮食差异让两位老人像小孩闹别扭,张凯丽每天为做饭发愁。 焦头烂额时,丈夫张建全突然出现,原来他悄悄把生意转到北京分担压力。 他细心开导母亲体谅张凯丽,帮两位老人和解。 婆婆一住二十多年,婆媳关系好得像姐妹。 家事安顿后,张凯丽重拾事业。 年近四十,主角机会少,但她心态好。 专注话剧舞台,2001年获戏剧梅花奖。 2011年,近五十岁的她凭《裸婚时代》翻红,获国剧经典最佳女配角奖。 之后又出演《咱们结婚吧》、《人民的名义》等,从“国民媳妇”变成“国民婆婆”。 如今,张凯丽更珍视家庭幸福。 丈夫事业稳定,生活无忧。 女儿张可盈漂亮独立,被上戏、中戏等多所名校录取。 为不依赖母亲光环,她选择去香港读书并获奖学金,后又考入中戏成为演员。 女儿是张凯丽的骄傲,也有个小“烦恼”——女儿从小不喊“妈妈”,只亲昵地叫“咪”。 纠正多次无效后,张凯丽也习惯了,觉得这称呼更显亲密。 母女关系极好,像闺蜜无话不谈。 人生虽然得失难料,但用心经营家庭,珍惜身边人,同样能收获满满幸福。
五年婚姻,郑恺一夜之间停掉丈母娘全家七张附属卡,主卧灯亮了整晚没关。第二
【320评论】【23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