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1年,一个战士在炸日军碉堡时,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,引爆后日军碉堡完好无损,副团长正要发火,却发现,日军的枪声停了!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1941年的鲁中山区,冬天的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,天地之间到处是冰冷的肃杀气息,在这样的环境里,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团面对着一个让人头疼的敌人。 徐家楼的碉堡,三层楼高,钢筋混凝土加碎石子砌成,四周机枪密布,把山沟死死锁住,八路军几次正面冲击,都被打了回来。 炮火砸在墙上连点灰都打不下来,战士们硬拼只换来不小的伤亡,这个据点成了部队喉咙里的硬疙瘩,必须拔掉,却怎么都下不去口。 负责指挥的,是副团长王凤麟,他不是一般军官,早年去过苏联学习过爆破学,算是当时少见的专业人才,对付碉堡,他并不陌生,但徐家楼的这座炮楼确实不同寻常。 面对这种困局,他决定换一种打法,他心里最信任的,就是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爆破手刘厥兰。 刘厥兰十二岁就在矿井里干活,炸药怎么用,他早已烂熟于心,参军后又在王凤麟的指导下学了许多理论,手里活儿越来越精,王凤麟心里清楚,若要干成这件事,刘厥兰是最合适的人。 夜色里,刘厥兰背着二十多斤炸药,趴在冰冷的地上往碉堡摸去,前方正面火力已经吸引了敌人的注意,他要趁乱靠近,可是天公偏不作美,照明弹忽然划破夜空,把周围照得像白昼。 刘厥兰慌忙钻进排水沟,冰水混着烂泥,把他冻得浑身像刀割一样,他不敢动,只能死死咬牙,整整两个小时泡在沟里,身体僵硬,牙齿打颤,等到天色暗下来,他才拖着沉重的四肢继续往前爬,终于摸到碉堡边上。 计划里,炸药应该放在地基最薄弱的凹槽处,王凤麟事前再三叮嘱,这里是要害,但刘厥兰手指早已冻得麻木,脑子也因寒冷变得迟钝,他怎么摸也找不到那块位置。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他只得硬着头皮,把炸药塞到墙角附近,引信点燃,他转身拼命往回撤。 夜空里轰然一声巨响,围墙应声倒了一片,尘土飞扬,战士们抬头一看,碉堡却依旧挺立,墙体纹丝不动,王凤麟透过望远镜,心里一沉,知道这一炸没有击中要害。 就在众人泄气的时候,战场的声音突然变了,原本密集如雨的机枪声戛然而止,碉堡里一点动静也没有,王凤麟盯着前方,敏锐地察觉到不同,他立刻下令,突击队冲过倒塌的围墙。 战士们冲进去后看到的情景,让人愣在当场,碉堡内部横七竖八倒了一地的日伪军,有的鼻口流血,有的扶着墙呕吐,还有的连枪都握不住,六十多人,几乎没有一个还能站起来。 原来那一包炸药虽然没有把碉堡炸塌,却在密闭的空间里制造了巨大的震荡,冲击波透过炸开的角落涌入内部,反复反射,变成一股无形的巨力。 碉堡外硬里空,震波在里面像回音壁一样来回撞击,把敌人震得五脏六腑翻腾,晕头转向,这不是巧合,而是结构与爆破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。 王凤麟立刻意识到,这里面藏着一种新的战法,他和刘厥兰把整个过程仔细复盘,发现正面硬炸并不是唯一出路。 从碉堡的角落或者薄弱处引入冲击力,利用内部的密闭空间,能比单纯炸毁墙体更有效,这一经验后来被称为“冲击波爆破法”。 不久之后,这种打法被迅速推广开来,茅茨据点、天桥崮等多个日军碉堡也被用类似方法攻破。 战斗结束后,部队专门总结了这次经验,训练课程里增加了震波效应的讲解,兵工厂甚至在炸药里掺入铁砂,加强冲击波的威力,还给它起了个威风的名字叫“震山雷”。 爆破手们口口相传,有人还在弹药箱底刻下口诀,说不一定要炸塌堡垒,能把鬼子震晕也是胜利。 从那以后,爆破在部队眼里不再只是单纯的力气活,王凤麟的专业眼光,刘厥兰的实践经验,加上战场上的坚忍意志,让一次看似失误的行动,变成了战术变革的开端。 战士们明白了,战场上的偶然往往来自必然的积累,刘厥兰要是没有矿井里多年的经验,要是没跟着王凤麟打下技术的底子,这次“放错位置”的炸药也不会起到如此效果。 同样,王凤麟能在第一时间判断出机会,也不是凭运气,而是多年学识和战斗磨炼的结果。 回头看这场战斗,它给八路军的爆破作战敲开了一扇新的大门,一次偏差没有带来失败,反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突破。 胜利并非偶然,而是经验、训练和智慧的共同结晶,那个冬天,徐家楼的碉堡虽然没被炸塌,但它却成了八路军爆破战术的一次转折点。 信源:央视新闻——抗战中的民间智慧
1941年,一个战士在炸日军碉堡时,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,引爆后日军碉堡完好无损,
如梦菲记
2025-08-26 11:24:32
0
阅读: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