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6年,中南大学学生王明健在毕业前一天,突然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与职务的神秘军

文山聊武器 2025-08-26 17:34:04

1956年,中南大学学生王明健在毕业前一天,突然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与职务的神秘军人带走。在军人的看管之下,王明健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。之后他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,整整销声匿迹了30年。 王明健,1933年6月出生在湖北襄樊南漳县一户普通人家。家里穷得叮当响,父母却咬牙供他读书,盼着他能出人头地。他从小脑子灵光,数学化学成绩拔尖,乡亲们都说他是个读书的料。高中毕业,他考上中南矿冶学院,学的是矿产资源专业。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,百废待兴,他一心想着用知识报效国家。大学里,他是老师眼里的尖子生,笔记记得密密麻麻,课余还帮同学补习化学公式。1955年快毕业时,他在学术会议上讲铀矿提炼,条理清楚,赢得满堂喝彩。谁都觉得这小伙子前途大好,准能干出一番事业。可谁也没想到,毕业前一天,他的生活彻底变了样。 1956年7月,毕业典礼前一天,王明健被叫到校长办公室,两名没军衔的军人等着他。没多余的寒暄,他们直截了当让他签了一份保密协议,内容是参加一项国家任务,不能对外透露半个字。签完字,他收拾行李回了趟老家,只跟父母说要去外地工作,没提去向。几天后,他被带到西北一个秘密基地,从此跟外界断了联系,家人朋友再没听过他的消息。他的名字就像被抹去了一样,整整三十年没人知道他在哪儿,干了啥。 那时候,新中国刚起步,工业基础薄弱,核工业更是从零开始。王明健被分到铀提炼小组,任务是为原子弹研发提炼关键原料——铀。基地条件艰苦,仪器是从国外弄来的二手货,技术资料几乎没有,全靠团队摸索。他每天泡在实验室,研究矿石成分,调整化学试剂配比。1958年,中苏关系恶化,苏联专家全撤了,留下一堆看不懂的俄文手册和不完整的设备。他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翻译资料,拆解仪器,试着自己干。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,试剂瓶炸了,数据报废,重新再来。他们琢磨出用稀硫酸浸泡矿石的办法,慢慢提炼出高纯度二氧化铀。这法子简单实用,后来被叫作“简易炼铀法”,成了国内核工业的突破口。 1959年,任务更急了。上级要求半年内建一座水冶厂,提炼两吨二氧化铀。王明健被调到广东下庄,负责筹建309大队11分队水冶厂。他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,检查设备,优化流程。一次实验中,爆炸事故让他受了重伤,皮肤大面积烧伤,差点没命。康复后,他第一时间回到岗位,继续钻研。靠着团队的努力,水冶厂按时建成,提炼的铀酸铵为后来的原子弹试爆提供了关键材料。他的“简易炼铀法”也被证明高效可靠,全国多个基地开始推广使用。 1964年10月16日,罗布泊一声巨响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。消息传到基地,王明健和同事们激动得抱在一起。这颗原子弹的背后,有他和团队的无数心血。下庄水冶厂生产的71.3吨铀酸铵,占全国土法炼铀总量的67%,直接支撑了试爆成功。这一声巨响,让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五个有核武器的国家,挺直了民族的脊梁。可王明健的名字,依然藏在保密的阴影里,没人知道他的贡献。 试爆成功后,他没停下脚步,继续在核工业系统工作,辗转多个基地,优化提炼技术。期间,他收到家里电报,说奶奶病重,后来又传来奶奶去世的消息。他没法回去,只能把思念压在心底,埋头工作。1988年,他被授予“献身国防科技事业”勋章,奖章被他锁在抽屉里,从没拿出来显摆。1995年,他从核工业系统退休,定居广东韶关,过上低调的生活。书桌上摆满化学书籍,他还在研究量子化学,笔记本上写满公式和笔记。 1980年代,国家开始解密部分核工业资料,王明健的事迹才渐渐浮出水面。人们才知道,这位“炼铀之父”为了国家安全,放弃了三十年的正常生活。他的名字被写进核工业史册,广东下庄的展馆里,还保存着他手绘的提炼流程图。2020年7月7日,他在韶关核工业四一九医院去世,享年87岁。临终前,他把研究手稿交给女儿,希望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。他的葬礼简单朴素,只有几位老同事送来花圈,悼词里称他为无名英雄。

0 阅读:0
文山聊武器

文山聊武器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