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3年,有位八路军营长受重伤,治了整整一年,动了7次手术,伤情还是没好转。上

历史阅读者 2025-08-27 08:38:01

1943年,有位八路军营长受重伤,治了整整一年,动了7次手术,伤情还是没好转。上级决定,把他送到延安去治。谁也没想到,就这一路,他的伤竟然自己好了。

1944 年夏天,晋西北的黄土路上,有副担架在走。担架上躺的就是营长张中如。

他左胸塌下去一块,裹伤口的纱布渗着脓血。卫生员小王每过半小时,就用竹筒往他干得裂口的嘴唇上滴点水。

这伤口的变化,让小王既惊讶又疑惑。 可那快穿透胸腔的伤口,小王碰都不敢碰。七天前这伤口还在流脓,这时候居然开始结疤了。

怎么会突然好转了呢?这得从他受伤开始说起。

1943 年 3 月 16 日,在交城县的沟口山。八路军 21 团 1 营营长张中如,正举着望远镜看情况,枪管上还挂着晨雾凝结的水珠。

“鬼子来了!” 通讯员喊的时候,声音都在抖。

敌人的队伍越来越近,一场激战即将打响。 五百米外,日军辎重队的头戴着钢盔,连成一片。

张中如攥紧手里的驳壳枪,突然觉得左胸像被大锤砸中 —— 三发三八式步枪弹,差不多同时打穿了他的胸腔。

“营长!” 警卫员王虎扑过来时,张中如身上的灰布军装已经全被血浸透了。

伤势比想象中严重得多。 子弹从左乳下边打进去,后背穿出来个碗口大的洞,碎骨头混着血肉往外翻。

卫生员小李赶紧撕开急救包,可磺胺粉在上次战斗里就用完了。

“用烧酒!” 张中如咬着牙说,半颗牙都快咬碎了。

小李虽有犹豫,但还是按照命令行事。 小李就把一整瓶高粱酒,直接浇进了他的伤口。

晋绥军区医院的土窑洞里,德国医生米勒找了四支手电筒,照亮手术台。

手术条件十分简陋,对张中如来说是极大的考验。 没有麻药,张中如咬着毛巾角,眼睁睁看着手术刀划开自己的肉。

两个小时后,手术盘里堆着碎骨头和烂肉,张中如的汗衫能拧出水来。

手术后的恢复同样艰难。 手术后第三天,张中如就开始练吹篮球内胆。

每吸一口气,胸腔里的剧痛就让他眼前发黑。

“营长,歇会儿吧。” 小王劝他。

张中如却没有停下的意思。 张中如摇摇头,腮帮子鼓得通红:“米勒医生说,越用力吹,脓排得越快。”

两个月后,他的伤口突然涌出好多发臭的脓,体温一下子升到 40 度。

接下来的十个月,张中如换了三家医院,一共做了八次开胸手术。

每次手术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。 每次手术前,医生都抱歉地说:“麻药就剩这么多了。”

他就笑笑:“给我块木头就行。”

手术中还时常出现意外状况。 有次手术做到一半停电了,医生摸黑清理烂肉。

张中如突然开口:“左边三指的地方,还有碎骨头。”

1944 年 6 月,张中如的左胸彻底塌下去,脊椎弯成了 S 形。

病情的恶化让所有人都心灰意冷。 延安来的医疗队会诊后,直摇头:“胸腔感染已经扩散到纵隔,没办法救了。”

但上级坚持要送他去延安:“就算是死,也得让英雄死在党的怀里。”

担架队出发后的第三天,小王发现张中如的伤口不渗液了。

这一变化让小王看到了一丝希望。 第七天早上,昏迷了二十三天的张中如突然睁开眼:“小王,有水吗?”

这是他醒来说的第一句话。

身体的好转还在继续。 更让人吃惊的是,塌下去的左胸开始慢慢鼓起来。

结疤的伤口底下,透出健康的粉色。到了延安白求恩国际医院,傅连暲院长揭开纱布。

眼前的景象让在场的医生都十分震惊。 旁边的医生们都倒吸一口凉气 —— 伤口深处,居然长出了新的肉芽。

原来,担架在路上的颠簸,无意中起到了引流的作用。

除此之外,环境也帮了大忙。 晋西北干燥的天气,也让细菌不容易繁殖。

1945 年元旦,张中如穿着新的灰布军装,走进延安大礼堂。

经过这段时间的恢复,他的身体状况好了很多。 他的左胸还有点塌,但已经能正常喘气了。

2019 年,一百岁的张中如在北京去世。

他的病历档案里,八次手术的记录写得清清楚楚。可康复的过程,一直标着 “原因未明”。

对于他的康复,人们有各种猜测。 医学专家猜,可能是他超强的免疫力,在极端环境下被激发出来了。

也可能是一路的震动,帮着身体长出了新组织。

但大家心中更认可的是另一个原因:那时候缺医少药,能让张中如活下来的,是比钢铁还硬的革命意志。

这位靠右肺呼吸了七十年的老将军,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:“那年在沟口山,要是鬼子的子弹再偏半寸……”

话语未尽,却饱含着对过往的感慨。 话没说完,眼角滚下一滴泪。

0 阅读:184

评论列表

用户65xxx53

用户65xxx53

4
2025-08-27 17:43

杀日本鬼子能长寿

用户17xxx32

用户17xxx32

2
2025-08-27 18:14

致敬抗日英雄。

猜你喜欢

历史阅读者

历史阅读者

欢迎关注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