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外务省让中国道歉,理由是中国网民发布了辱日,反日,仇日的图片和视频,伤害了日本政府那脆弱的心灵。 就在中日关系再度处于敏感时刻之际,日本外务省突然发难,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,将外交矛头指向中国网民。 在东京时间8月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,外务省一名高级官员公开声称,要求中国政府“对中国社交平台上出现的反日、辱日内容作出解释并承担责任”,甚至提出“正式道歉”的要求。 理由令人瞠目结舌——日本认为,中国网民发布的某些表情包和短视频“伤害了日本政府的感情”,对日方形象构成了“不可接受的侮辱”。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了一个比喻:加害者披上受害者的外衣,反过来控诉受害者“记仇太久”。 当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讳莫如深、三缄其口之时,却在网络舆论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“脆弱”,这背后的政治意图实在耐人寻味。 事件的时间节点尤为敏感。每年8月,中国都会举行纪念抗战胜利的重要活动。而这起所谓“辱日”事件,恰好发生在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。 在这一时间点上,任何与历史相关的舆论波动都格外引人关注。日本政府选择此时主动挑起争议,所图为何? 从日方指控内容来看,其所谓遭到“侮辱”的图文信息,主要集中于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的反战历史图像、抗战题材视频,以及一些讽刺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的表情包。 这些内容并非无的放矢,而是中国民间在数字时代对历史记忆的再传播。南京大屠杀、731部队、慰安妇制度……这些刻骨铭心的历史伤痕至今仍在中国社会集体记忆中无法抹去。 而日本政府最难以接受的,恰恰是这种记忆的持续存在。它不仅挑战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不断粉饰战争历史的努力,也反衬出其在历史问题上的道义困境和认知分裂。东京外务省的“道歉要求”,实则暴露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缺乏反思的窘境——他们不是因为中国网民说了假话而愤怒,而是他们说了实话。 国际社会早已对日本在二战中的角色有清晰共识。《波茨坦公告》第六条明确将“日本的军国主义”定性为“世界和平的重大威胁”;东京审判亦将多名日本战犯判处死刑或终身监禁。 与德国全社会深刻反省纳粹历史不同,日本在战后几十年里,反复在历史认知上倒退。 靖国神社内供奉甲级战犯,右翼政客参拜不止,教科书删改历史事件,乃至首相公开否认战争责任,这些都让人们看到一个未完成“战后清算”的国家。 于是,日本政府将矛头转向中国网民,实际上是在转移公众视线。一方面迎合国内右翼势力对“民族尊严”的呼唤,另一方面试图在国际上制造“受害者”人设,为其在东亚博弈中寻求道义加成。 这种“反向操作”在当前地缘政治格局下并不稀奇——在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制衡中国的背景下,日本急需一种能够合理化其外交鹰派政策的叙事框架。 但问题在于:国家之间的外交互动,是否可以因网民言论而上升到官方交涉层面? 根据《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国家责任草案》第八条的规定,政府通常不对私人行为承担国际责任,除非这些行为是在国家授权、指使或控制下实施。 中国政府从未鼓励、煽动网民进行“辱日”行为,反而多次强调理性表达历史情感。日本将民间情绪归咎于国家,是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曲解。 更何况,类似的舆论摩擦在国际上早有先例。2005年,丹麦《日德兰邮报》刊登讽刺伊斯兰先知的漫画,引发全球穆斯林抗议,但丹麦政府拒绝道歉,强调言论自由。 如果按照日本政府的逻辑,中国是否也可以要求日本为右翼媒体歪曲南京大屠杀的言论道歉?为某些日本网民对中国的恶意攻击承担责任?显然,这种双标行为无助于建立真正的相互尊重。 在数字化时代,历史记忆的传播方式早已发生变化。表情包、短视频、互动评论成为年轻一代表达历史情绪的重要载体。 中国网民对日本侵华历史的愤怒,不是无源之水,而是祖辈亲历与档案资料的真实沉淀。与其要求“删帖道歉”,不如正视历史、承认责任,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。 这场外交风波的背后,折射出中日之间长期存在的历史认知对立,也反映出日本政府在面对自身战争遗产时的角色错位。从民间交流到官方互动,历史阴影始终是横亘在中日之间的一道坎。 而当“受害者”与“加害者”的身份被人为置换,真正的记忆就将被政治所绑架。中国的立场从未改变:历史是不能遗忘的,但面对未来,我们也不拒绝和解。 前提是诚意,而不是颠倒是非的政治操作。国家之间的尊重,不是靠掩盖历史获得的,也不是靠打压异己换来的,而是靠真诚面对过去、共同承担责任建立起来的。 日本政府的这场“道歉”闹剧,虽短暂引起波澜,但终将随着历史的铁证被现实击碎。真正脆弱的,不是日本政府的“心灵”,而是其在历史问题上的底气不足。 只有真正完成对历史的反思,才有可能赢得真正的尊重。否则,任何形式的“受害者扮演”,终究只是自欺欺人。
九旬日本退伍老兵松本还想打中国?被问为何执着,他说了3个原因真让人觉得离谱!
【39评论】【8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