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,黄渤还在舞厅跑场子,一个月15000元收入,有一天,高虎打电话对他说:“我这边有部戏,还差个角色。” 黄渤当时正在厦门一家驻唱酒吧跑场子,白天排练,晚上唱到凌晨,每晚三四百块,收入不低。他脑子里压根没往“拍戏”这个方向想,唱歌也挺稳定,演戏太悬了。高虎说那个角色正好需要点市井气,非得找个青岛口音的,第一反应就想到他了。 两人是初中认识的,青岛卡拉OK比赛上结的缘,后来联系不多。黄渤没上大学,一直靠唱歌混饭吃,北方南方都跑过,有时也帮别人拍点宣传片赚点外快,真正的影视剧,一个都没碰过。 高虎那阵子刚从中戏毕业,在北京拍《上车,走吧》,男一号已经定了他,男二却一直空着。他看剧本一眼就觉得“这角色有点像黄渤”,就硬拉着黄渤试一试。导演管虎开始不同意,说看了他照片,太“精致”了,要找那种脸上写着生活的人。结果那张“照片”其实是黄渤演出海报,化了妆还调过光,完全看不出原样。 高虎解释半天,才让导演松口,说要不人来看看。黄渤这才动了心思,说白了,还是因为高虎那句“你再不换路,三十多往上唱不动了”。这话有点扎人,但也挺实在。 他试镜当天,导演一看真人就点头,说“就这味儿了”。眼神里都是小人物的劲儿。角色也不大复杂,没太多台词,全靠表情和状态。黄渤头几天根本抓不到点,拍一条被骂一条。管虎白天训他,晚上在剧组宿舍还骂高虎:“你说的会演戏,就是这水平?” 高虎硬顶着,自己在片场教动作教语气,一点点抠。拍到第四天,黄渤突然就开窍了,有一场蹲在路边抽烟的戏,一条过,管虎没说话,走回监视器前面看回放,点了点头。那天晚上,没人再骂他。 电影拍完拿了奖,黄渤没太当回事。他回了趟青岛,继续跑场子,唱了一阵才发现,电话慢慢多了起来。有人找他试戏,有人找他配音。他那会儿没经纪人,事儿都自己谈,接了个又一个,慢慢就扎进这行了。 再往后,《疯狂的石头》算是真正让观众记住他的一部戏。角色不是主角,但出镜不少,全靠台词和状态把人逗笑。他那股子“不是演,是本人”的感觉,让不少导演记住了。再加上他长相也不出戏,很多接地气的角色第一反应就是他。 几年内,他演了《斗牛》《杀生》《无人区》,大多数时候还是糙兮兮的工人、司机、老实人,但演得特别稳。他自己也说,台词不多没事,观众看得懂就够了。 演到后来,奖也拿了,票房也过百亿了,身份变了,但剧本还是偏爱那类“脸上有苦味”的人。他有时也接综艺节目,但不多,说累,而且还是想演戏,哪怕是小成本的也愿意去。 而当年把他带进这行的高虎,后来反倒没跟上节奏。拍完几部戏后,剧组里出过一次事故,出了事,被判了一年。再后来接不到戏,就渐渐退了圈。圈里人私下说,可能也是他那几年运气太背。 有意思的是,黄渤后来也没刻意提过高虎,但只要有人问起,他总说:“高虎这人眼光真毒。” 这事在青岛老一辈音乐圈子里也传过几轮,有人说黄渤命好,也有人说他早该演戏,只是晚了点。 现在再去厦门那家老酒吧,墙上还挂着他以前演出时候的海报。照片已经褪色了,下面还贴着一张旧报纸,说他得了什么奖,也不标年份。 听说那酒吧去年倒了,不知道照片有没有被收走。
被曝与姚笛复合仅10天高调谈婚姻的马伊琍,撕碎文章仅剩的体面网友:绝不放过第
【5评论】【9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