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合国为日本广岛核爆致词,结果中国记者徐德智犀利追问:“谁炸的日本?为什么炸日本?”秘书长听完一脸尴尬,被噎的根本说不出话! 1945年8月6日,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,三天后长崎再遭核爆,约20万人直接死亡,这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,其惨烈程度至今令人心悸。 但核爆的发生绝非偶然,而是日本军国主义长达十四年侵略战争的必然结果。 早在1931年,日本就发动“九一八事变”侵占中国东北,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全面侵华,烧杀淫掠无恶不作。 南京大屠杀中,3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屠戮;731部队用活人进行细菌实验,将中国百姓当作“原木”般随意处置;强征20万亚洲妇女充当日军“慰安妇”,犯下反人类罪行,这些暴行铁证如山,却在日本官方叙事中被刻意淡化。 日本的侵略野心并未止步于中国。1941年12月7日,日本偷袭珍珠港,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,正式将战火扩大到太平洋地区,这一背信弃义的举动直接导致美国对日宣战,太平洋战争爆发。 此后三年间,盟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、中途岛、硫磺岛等战役中付出巨大代价。仅硫磺岛一役,美军就伤亡2.4万至2.9万人,日军则几乎全员玉碎。到1945年,日本败局已定,但其军方仍叫嚣“一亿玉碎”,计划动员本土所有男女老幼进行自杀式抵抗。 面对这种疯狂的抵抗,美国选择投放原子弹,其目的是加速战争结束,减少盟军和日本平民的生命损失。当时日本国内经济已濒临崩溃:船舶损失高达883万吨,新造仅397万吨,物资运输几近瘫痪;石油进口量从1942年的150万千公升降至1945年的几乎为零,飞机、坦克等武器生产锐减。 即便如此,日本政府仍拒绝接受《波茨坦公告》,坚持顽抗。核爆后,日本天皇才在8月15 日宣布无条件投降。 但在广岛核爆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中,日本官方的叙事却发生了微妙变化。从首相的致辞到联合国的声明,都将日本描绘成单纯的“受害者”,避而不谈侵略战争的起因,这种“选择性记忆”在日本社会尤为明显:2025年调查显示,只有32%的日本初中生能准确回答“谁炸的日本”,14%的民众甚至认为核爆是“恩惠”,因为提前结束了战争。 日本教科书更是将南京大屠杀中的“杀害”改为“有去世者”,试图模糊历史真相。 这种历史观的扭曲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。德国在战后深刻反省纳粹罪行,柏林市中心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群如灰色森林般矗立,时刻警示后人;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,更成为国家忏悔的象征,德国的历史教科书毫不留情地批判纳粹暴行,让下一代牢记加害者的责任。 而日本却将广岛、长崎的核爆从整个战争历史中剥离,构建起“受害叙事”,试图用悲情掩盖侵略本质。 联合国在此次纪念活动中的表态,也反映出国际政治的复杂性。虽然秘书长呼吁核裁军,但致辞中只字不提美国的责任,更未触及日本侵略战争的根源,这种回避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政治的妥协——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,对日本采取扶持政策,默许其淡化战争罪责。 日本则顺势将自己包装成“核受害国”,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道德高地,甚至为其军事扩张寻找借口。 徐德智的追问,本质上是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击。当日本在纪念活动中大肆渲染核爆之痛时,却选择性遗忘中国3500万军民的伤亡、东南亚各国的累累伤痕,这种割裂历史因果的做法,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,也为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埋下隐患。 近年来,日本右翼势力频繁参拜靖国神社,修改和平宪法,甚至叫嚣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”,这些言行正是未能彻底反省历史的延续。 历史的真相不会因回避而消失。核爆的惨烈需要铭记,但更应铭记的是:核武器的使用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后果,而非原因。真正的和平,必须建立在正视历史、承担责任的基础上。
突然感觉,我们对付日本军国主义的打法变了,原来我们一味的强调日本要反思,要道歉
【256评论】【168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