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7年9月,唐闻生被下放到“五七干校”劳动,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,几年以后,她被分配到中国日报社工作,此后又在铁道部长期任职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1977年9月,唐闻生的生活突然来了个急转弯,她从外交部被调到五七干校劳动,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翻译室和国际会议桌。 那一刻,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,一个曾在尼克松访华时担任核心翻译的年轻才俊,怎么会被派去种地、挑粪、挥锄头。 可在那个年代,这样的转折并不罕见,许多干部和知识分子都被要求下乡接受劳动再教育,对唐闻生来说,这不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,更是整个人生轨迹的转折点。 1943年,她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,父母都是华人知识分子,父亲后来在联合国任职,母亲则毕业于燕京大学,这样的家庭环境,让她从小耳濡目染,不仅英语流利,也对中西文化都有所了解。 1952年,她才九岁,就随着父母一起回到北京,初来乍到,对语言和学习环境需要适应,可她很快就融入了,进入明明小学,再到北京师大女附中,学习一直名列前茅,尤其英语特别突出。 到了1962年,她考进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,在那里,她更是把语言天赋发挥到了极致,她不仅在课堂上打下扎实功底,还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琢磨英文原版书。 毕业那年,她直接被外交部录取,成了一名年轻的翻译,那时能进入外交部,是很多外语专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,而她凭着实力踏进了这道门槛。 工作初期,她要面对的都是高强度的外交活动,对她来说,这是最好的磨炼,一次次外宾来访,她都凭着沉稳的表现逐渐建立起口碑,最耀眼的经历是在1972年,她担任尼克松访华的主要翻译。 当时的气氛紧张敏感,每一句话都关系到国家形象和谈判氛围,她把握得恰到好处,翻译精准自然,赢得了高度评价,那几年,她几乎每天都处在外交一线,是外交部重点培养的年轻骨干。 正当大家都觉得她的职业生涯会一路高升时,1977年的那次下放彻底改变了走向,干校的日子和她过去的生活天差地别,田间劳动消耗体力,日晒雨淋让她的皮肤变黑,双手磨出老茧。 对一个长期在办公室和会场工作的年轻女性来说,这是巨大的落差,她没有留下埋怨的记录,也没有在别人面前诉苦。 她做着分配的农活,晚上别人休息,她仍旧翻开英文书,保持与专业的联系,她清楚,语言是她的根基,不能因为环境变化而放弃。 几年的干校生活过去,她终于回到城市,新的岗位是在中国日报社,1981年创刊的这份英文报纸,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,唐闻生的加入,正好发挥了她的特长。 她从一名外交部翻译转身成新闻编辑,需要从头学习报社的节奏,每天成堆的稿件要过目,既要保持准确,又要让语言生动易懂,她拿出在外交部练就的严谨态度,逐字逐句修改,把关质量。 报社刚起步时,很多稿件翻译生硬,她常常熬夜修改,力求让外国读者看懂又能接受,凭着这样的努力,中国日报逐渐树立起专业形象,她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 1986年,她的职业生涯又迎来一次大转型,这一次,她进入铁道部,担任外事局局长,后来又任国际合作司司长。 乍一看,铁路和外交好像不搭界,但正是在这时期,中国铁路正加快对外合作,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,唐闻生的外语能力和谈判经验正派得上用场,她开始频繁接触国外代表团,参与项目考察和谈判。 铁路领域的专业词汇完全陌生,她没有退缩,而是经常跑基层、查线路,向技术人员请教,把不懂的细节一点点补齐,十几年的铁道部生涯,她逐渐成为国际合作的核心人物。 九十年代,中国铁路进入快速发展期,她的工作量更大了,谈判桌上的冷静和坚定,成了她的优势,和国外团队交涉,她既保持原则,又能灵活应对。 到1999年退休时,她已经是铁道部国际合作的负责人之一,相比外交部的高光时刻,铁道部的经历低调很多,但这份长期而踏实的坚守,照样写下了浓重一笔。 退休后的唐闻生,选择了平淡安静的生活,她没有结婚,父母去世后一个人生活在北京,书籍始终陪伴着她,家里摆满了中外文献。 她喜欢散步,偶尔参加一些学术或纪念活动,不愿意被过多关注,虽然离开了翻译工作多年,她依然关心翻译事业。 2024年,她获得了“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”,算是对她几十年贡献的认可,有人希望她写回忆录,把当年外交经历留下,她始终婉拒,对她来说,安静的生活比张扬更适合。 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,也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留下的印迹,她用自己的坚韧告诉人们,环境会变,但只要守住心里的那份坚持,就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 信源:环球在线——独家专访:唐闻生印象——她在丛中笑 手机中国网——“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”获得者唐闻生:翻译可以为国家发声,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
天天喊着要“填平黄岩岛”的网友们,可以醒醒了。我今天要说一句大实话,可能会让很多
【15评论】【4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