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耳其贸易部8月26日正式宣布,对从中国进口、通过欧盟国家(除了西班牙)转口到土耳其的铰接链,最终裁定存在反规避行为,决定加征每吨1200美元的反倾销税。
通俗点来讲:就是有些企业为了避税,把中国产的铰接链先运到欧盟某个国家,换个包装、改个标签,甚至连集装箱都换一遍,摇身一变就成了 “欧盟制造”,再顺顺当当卖到土耳其去。为啥这么干?还不是因为直接从中国进口可能要交高额关税,绕这么一圈就能省下一大笔钱。
这种套路在全球贸易里可不新鲜,前阵子欧盟对中国镀锡铁产品加征反倾销税,不少企业就把货先运到马来西亚,换套手续再发往欧洲,和这个铰接链的操作如出一辙。
可土耳其这次没惯着,直接给识破了,他们说了,不管你从欧盟哪个国家转口来的(除了西班牙),只要源头是中国的铰接链,就得乖乖交这 1200 美元 / 吨的税。
其实土耳其心里打得算盘精明着呢,一方面确实是想保护本土产业,毕竟铰接链这东西看着小,用途广,本土企业要是被低价进口货挤垮了,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损失。另一方面,这也是给中国企业递信号 —— 别耍小聪明绕路,要么交税,要么来我这儿投资建厂。
说到投资建厂,这可是土耳其的老套路了,去年他们对中国电动车加征 40% 的关税,转头就说只要来土耳其设厂,就能享受关税豁免。
结果比亚迪立马砸了 10 亿美元去建工厂,关税一下子就从 50% 降到 10%。这次对铰接链动手,说不定也是一个意思:想少交税?简单,把生产线搬过来。
不过话说回来,中国有些企业也确实有点投机取巧,总想着钻规则空子,搞些改包装、换标签的小动作,以为能瞒天过海。可现在全球贸易早就是 “火眼金睛” 时代了,欧盟有专门的反规避法规,明确把第三国转口列为重点打击对象。
以前那种换个标签就想蒙混过关的 “转口套路”,现在越来越行不通。中国商务部今年 3 月就对美国光纤产品发起了反规避调查,你敢绕路,我就敢较真。
真要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,还得靠实打实的技术和合规经营,耍手段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
土耳其不是第一个搞反规避的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与其费尽心机绕路避税,不如学学比亚迪,要么在当地建厂扎根,要么把产品做得无可替代。
毕竟贸易的本质是互通有无,不是互相算计。这小小的铰接链,扯出的可不只是贸易套路,更是对中国企业合规能力的一次大考啊!
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