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印度赚钱,不要记吃不记打。据路透社报道,印度的一些大型财团,正在与我们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寻求合作,主要是希望能够引进我们的制造业技术,通过第三国绕过国家的相关限制,来进行技术转移,以获取印度的市场。 对此,我觉得应该保持充分的警惕,这很可能是想把咱们的核心工艺一点点抠过去! 为啥?因为印度这些年玩“技术合作”的路数,中国企业没少吃亏。举个例子,当年中钢集团帮印度塔塔建钢厂,从设计到技术全盘输出,结果印度工程师把炼钢工艺摸透后,转头就研发出特种钢,价格比中国货还便宜50美元一吨,顺带挖走40多名技术骨干。更寒心的是,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,印度政府翻脸比翻书快,一夜之间封杀59款中国APP,连正经投资的工厂也遭突击搜查,小米48亿资金说冻结就冻结,vivo高管直接被扣上“逃税”帽子带走调查。这种“教会徒弟反咬师父”的戏码,演得实在太多了。 如今,印度又换了个“曲线救国”的招数。他们知道直接找中国买技术难,就盯上东南亚的中资分公司,通过新加坡签协议、在越南开合资厂,表面上合规,实则把中国的电池、半导体、机械技术一点点掏过去。印度电动车产业就是典型:街头七成电动车零件靠中国进口,自己连块锂电池都造不利索,可阿达尼财团一边跑宁德时代工厂“考察”,一边拉拢奇瑞谈零部件合作,摆明了要复制中国技术填补自家短板。更麻烦的是,美国还在背后推波助澜,一边用关税逼印度产业升级,一边暗中施压印度“去中国化”,把技术转移变成地缘博弈的棋子。 有人可能觉得,技术合作能打开市场,双赢嘛。可现实是,印度市场看着大,风险却深不见底。他们的政策像六月天,说变就变——莫迪政府一面喊着“自力更生”,限制中国投资审查;另一面又搞“生产挂钩激励”计划,诱惑中企合资办厂换技术。海尔在印度的工厂审批拖了两年,比亚迪10亿美元项目直接被拒,政策风险像悬在头上的刀,指不定哪天就落下来。再加上印度地方保护主义盛行,税务稽查动不动“翻旧账”,企业赚点钱还不够填罚款。 说到底,技术才是咱们的命根子。电动车电池、特高压设备、5G专利——这些优势都是中国砸了十几年研发经费、熬过无数技术瓶颈才攒下的家底。如果为抢印度市场就轻易转让,转眼可能被印度企业复制改良,甚至借成本优势反攻全球市场。印度现在拼命拉拢台积电、日本搞芯片制造,拉着韩国电池厂谈合作,摆明了想绕开中国建供应链。真到那时,咱们丢的不仅是市场,更是安身立命的技术话语权。 和印度做生意不是不能做,但得讲究策略。“卖鸡蛋不送母鸡”,学海尔在印度的做法:压缩机技术可以授权收费,但核心生产线和研发数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;“合同当铁锁”——技术使用范围白纸黑字写死,违约罚到倾家荡产,仲裁地选新加坡这种中立第三国;“鸡蛋分篮装”——别把所有产能押宝印度,宁德时代跳到匈牙利建厂,比亚迪落户摩洛哥,借这些和欧美签自贸协定的国家中转,既避关税又控技术。实在要合作,就拉上日韩企业“组团”,把技术拆成拼盘分摊风险,让印度没法一口吞下全套。 王毅外长最近见印度外长时提了句醒:中印建交75年,教训比经验更深刻。这话放在商业上也一样,印度市场再诱人,也得捂紧看家本领,焊死合同条款。毕竟商场如战场,没人会傻到给潜在对手递刀子。咱们吃过亏,交过学费,也该长记性了!
在印度赚钱,不要记吃不记打。据路透社报道,印度的一些大型财团,正在与我们国内的一
瑶光沐蕙芷
2025-08-27 15:46:29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