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月礁的天刚发白,水面已经起了波澜。 26日清晨六点过,海警5304顶在前沿,死

剑指天涯问录 2025-08-27 16:15:55

半月礁的天刚发白,水面已经起了波澜。 26日清晨六点过,海警5304顶在前沿,死死咬住菲律宾海警“梅尔乔拉·阿基诺”(MRRV-9702)和“巴加凯”(MRRV-4410)两艘巡逻船的外侧线,贴身侦察、压迫航路,不给对方半步舒展空间。 AIS回放更直白:凌晨起,菲方从巴拉望布里卢延出港,拉着渔业与水产资源局的“弗朗西斯科·达戈霍伊”(MMOV-5002)以及同型“马拉帕斯卡”(MRRV-4403),再拼上民用装甲运补船“拉普·拉普”,一路9—10节,朝仁爱礁方向摸进。 剧本写得很清楚——要么突围进潟湖,要么在半月、仙宾一线找块水域赖着不走,制造“在场感”。 为什么偏要“今晚必须到”?因为“马德雷山号”断供102天了。那艘生锈的破船,是马尼拉在南沙南部刷存在的遮羞布,也是他们冲别的礁盘的踏板。 遮羞布一旦被扯下,前面几年的“操作”就会成一场笑话。 于是你就看到一幅熟悉的画面:媒体先铺垫、政客再打气、海上编队在边缘游走;白天试探、傍晚徘徊、夜里碰碰运气——赌黑暗、赌侥幸、也赌中国“不会来真格的”。 这套路数我们见得多了。半月礁以北,拦截线早就织好;仁爱潟湖入口,执法链条一节接一节。 上一次,菲方靠小艇“接驳传递”的把戏在仙宾翻了车;这一次,他们学精了——多轴分散、声东击西,还给自己留了空投的嘴儿。 问题是,靠偷鸡摸狗维持的“存在”,迟早会被时间和现实打回原形。 更耐人寻味的是,马尼拉这次“胆量”是被焦虑硬撑出来的。议会喊话,“若东大登舰即视为越线”,摆出要“自卫反击”的腔调;军方发言人上镜,故作镇定地点评我方拖船、医疗船,甚至盯上920型“丝路方舟”——仿佛只要它露头,就能证明“大战将起”。 越是这么敲锣打鼓,越显得色厉内荏:知道硬闯会吃痛,但更怕丢掉那块唯一的遮羞布。 海上对峙是技术活,更是节奏活。5304把距离、角度、航速都卡在刀刃上,既拦你路径,又不让你“碰瓷”;空中直升机、垂直起降无人机轮番压制,潟湖内快艇操典化演练,水炮、阻截、伴随拍证一步不落。 菲方明白,一旦自己先动粗,现场录像、时序证据、AIS轨迹会第一时间把“谁先挑衅”钉死;如果只是横冲直撞、轻碰擦挂,海上执法也有足够手段把风险摁在可控范围内。 说白了,谁能把“度”拿住,谁就能把现场的叙事权握在手里。 域外的影子也不缺。 给菲律宾的“军师们”反复叮嘱——别开第一枪,别让对方顺势“收网”。这话是经验之谈,更是自保之策:真把事闹大,他们未必敢下场。 马尼拉心里也清楚,若“运补破局”失败,下一步就只能回到无人机空投、直升机抛投的低效维持模式——人换不了、物资不够,只靠喊麦上热搜,撑不住一整季的季风。 半月礁海面上,最刺眼的不是舰炮口径和船体吨位,而是那条谁都看见的时间线。 对中国而言,守的是既成法律与事实,是有章可循的执法秩序;对菲律宾而言,拖的是一条迟早要断的“象征线”。 这就注定了双方打法不同:我们用体系挤压空间、用程序管理风险,用“在位”的耐心消耗对手的“在场”;对方只能靠频繁出镜和不断试探维持声量,一次比一次更冒险。 接下来会怎样?不排除夜里“撞线”的小动作,也不排除“媒体先行”的戏剧性片段。 但从白天的迟疑、反复的折返,到对我方医疗船、拖船的过度解读,已经说明了很多:棋盘不是他们铺的,节奏也不在他们手上。 真要“鱼死网破”,马尼拉付出的代价,绝不会只是一段航迹、一艘小艇、一条热搜。 南海的风浪从来不按嘴炮大小起伏。谁把规则写进流程、谁把执法做成体系,谁就能把一场场突发变成可预期的波纹。 半月礁今天的局,是一面镜子:虚张声势可以回避一时的羞耻,回避不了长期的失分。至于那艘锈迹斑斑的破船,它最多还能撑几次夜航?答案,不在镜头里,在水面上的一进一退里。 参考资料: 《半月礁发生激烈对峙!菲大批舰艇扑向仁爱礁,中方倾巢出动备决战-搜狐》

0 阅读:92
剑指天涯问录

剑指天涯问录

剑指天涯问江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