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福建,常有人说它是“兵家不争之地”,但鲜为人知的是,翻开五代十国的历史,这里曾存在过一个独立政权——闽国。从“开闽圣王”王审知奠定基础,到其子王延钧、孙王昶相继称帝,短短三十余年里,闽国经历了父子相传、内乱频发的复杂历程,也留下了福建地方史的特殊印记。 王审知执政闽地三十年,以勤俭治国、发展农桑著称,为闽国打下稳固根基。925年王审知去世后,长子王延翰首先掌权。他起初只是自称威武军节度留后,1926年得到后唐任命,获授威武军节度使、同平章事。 可掌权不久,王延翰便显露野心,他翻出《史记》中闽越王无诸的记载,直言“闽地自古为一国,今不称王,更待何时”,随后自称“大闽国王”,设置百官,仅对外保留后唐正朔。后唐庄宗死后,中原内乱,王延翰彻底放开手脚,大建宫殿,广选美女充实后宫,统治渐趋奢靡。 王延翰的做法引发兄弟不满。泉州刺史王延钧、建州刺史王延禀(王审知义子)结成同盟,于926年末突袭福州。王延禀率先抵达福州城下,王延翰仓促应战,很快兵败,福州城破后被杀。 此时王延钧才从泉州赶来,因他是王审知嫡次子,身份优于义子王延禀,最终被王延禀拥立为闽王,王延禀则领兵返回建州。后唐随后承认这一结果,任命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、守中书令,正式封其为闽王。 掌权后的王延钧,首先解决内部威胁。931年,他出兵剿灭建州的王延禀势力,王延禀与儿子王继雄兵败被杀,建州纳入王延钧掌控范围,闽国暂时统一。932年,王延钧试图向上争取更高地位,请求后唐将已故吴越王钱镠的封号转授给自己,遭拒后索性断绝与后唐的往来,为称帝铺路。 933年,闽国出现“祥瑞”传言,有人称王延钧旧宅有黄龙现身。王延钧借此将旧宅改名龙跃宫,又征调上万人营建东华宫,随后正式称帝,国号大闽,改元龙启,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鏻,并追尊父亲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——闽国至此从地方藩镇彻底转变为独立王朝。 可王延钧的统治并未长久。935年,他改元永和,册封婢女陈金凤为皇后,还宠幸男宠归守明,称其为“归郎”。晚年的王延钧中风患病,无力掌控朝政,陈金凤与归守明、李可殷等人私通,又与太子王继鹏、皇城使李仿产生矛盾。 最终,王继鹏与李仿发动政变,杀死王延钧、陈金凤一党,随后继位,改名王昶,改元通文,对外则暂时收敛称帝举动,仍称威武军节度使,并遣使向后唐朝贡,获封闽王。 王昶继位后,比父亲更加骄奢。他做太子时就与王延钧的宫女李春燕私通,继位后直接立其为后,终日饮酒作乐。为维持奢靡生活,王昶公然卖官鬻爵,甚至兜售自己署名的空头诏书,只要交钱就能获得官职。 他还迷信道教,封道士陈守元为天师,在宫中修建三清殿,用黄金千斤铸造宝皇大帝、太上老君、元始天尊像,官吏任免全靠向神像祷告决定。陈守元借此广收贿赂、干涉政事,闽国政治愈发混乱。 更致命的是,王昶破坏了闽国的军事根基。他不信任祖父王审知时期就形成的拱宸都、控鹤都两支老兵部队,转而征召市井无赖组建宸卫军,给予丰厚赏赐,意图培植私人武装。这种做法不仅引发老兵不满,也让宸卫军因缺乏训练而战斗力低下。 939年,矛盾彻底爆发。拱宸军使朱文进、控鹤军使连重遇发动兵变,王昶带着宸卫军千余人出逃,途中士兵纷纷逃散。追兵首领王继业追上后,王昶质问“臣节何在”,王继业直言“君无道,岂有臣节”,最终处死王昶。 从王延钧称帝到王昶被杀,闽国的“帝王时代”仅持续六年。这段历史虽短暂,却折射出五代十国时期地方政权的共性问题:统治者缺乏长远眼光,掌权后迅速腐化;内部权力斗争激烈,父子、兄弟相残频发;忽视民生与军事根基,最终难逃覆灭命运。 而闽国的兴衰,也为福建地方史留下了重要一页——它证明这片看似“不争”的土地,也曾在乱世中经历过独立政权的起伏,藏着值得深挖的历史细节。福建
安禄山造反后,唐玄宗下令将在长安的安禄山长子安庆宗斩首,群臣苦劝无果。安禄山大怒
【9评论】【27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