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在明没让中方失望,赶在飞机降落美国前,对特朗普泼了一盆冷水。 说实话,李在明这次出访美日两国,确实玩得够精。一边对日本点头称是,签下了韩日17年来第一份首脑共识文件;另一边还没进美国的国门,就在专机上先给特朗普下了马威。 要说这人没点算盘,那真是低估了他。8月24日,李在明刚跟石破茂在东京握完手,转身就公开反对美方提出的“战略灵活性”要求。 你要知道,这“战略灵活性”说白了就是给美军开绿灯,让他们不经韩国同意就能插手台海、南海、甚至别的什么“印太前线”。 李在明敢当着全世界的面说“不同意”,等于是直接拒绝帮美国站队。这时候你再看中方的反应,就不难理解了。 8月24日那天,正值中韩建交33周年,李在明派出特使团亲赴北京,转交亲笔信,邀请中国领导人出席10月APEC峰会。 这边刚对日本示好,那边就对中国示意,最关键是,还没让美国摸到他的脉。可特朗普能吃这套吗?别忘了这位“懂王”是出了名的好面子,结果李在明这一招“空中打脸”,让他的脾气当场炸裂。 本来特朗普还打算摆出老大哥的姿态,让韩国乖乖签下3500亿美元投资承诺,最好再把驻韩美军经费也顺手涨一涨。可没想到,李在明压根没打算在他面前低头。 飞机一落地,美国只派了个副礼宾长和一名韩裔上校过去接机,寒碜得很。韩媒看了都说,这是“外交上的冷暴力”。可问题是,李在明真就不吃你这套冷脸。 他这次对美的态度,那叫一个硬气。不仅拒绝提高军费分摊比例,也不肯在农畜产品市场上再让步,甚至连白宫安排的30分钟会谈,还得全程直播,他都照单全收,丝毫没有抱怨。 他早就知道,跟美国谈合作,越软弱越被压榨,越强硬才越有空间。其实他这一套,根本不是站队,而是摆明了要“两头下注”。 而对特朗普来说,这种“左右逢源”的手法简直是挑衅。他一边要韩国落实对美投资细节,一边又不愿在军事控制上松口。可李在明偏偏挑的就是这个节骨眼,连战时指挥权的问题也摆上桌了。 他说要在五年任期内拿回韩军的战时指挥权,这话一出,直接踩到了美国的神经。因为一旦韩国真掌握战争时期的主导权,美国在东北亚的军事布局就得重新洗牌。 李在明当然知道这事的分量。韩国现在的军力,说实话,如果没了美军的数据链支持,真还没法做到完全独立。但他之所以敢提,就是因为他知道,不能再被美国牵着鼻子走了。 尤其是在中美全面对抗的大背景下,韩国必须有自己的战略自主性。否则一旦中美真撕破脸,韩国连选边站的机会都没有。 所以李在明才会一边和日本修复关系,一边派特使访华,再一边在专机上对美“开炮”。你可以说他投机,但你不能否认他有魄力。 更何况,韩国现在的经济基本靠中国撑着,58%的半导体出口都流向中国市场。可技术却严重依赖美日,像半导体核心设备、光刻机,90%都得靠这两家供货。 在这种“夹板气”里生存,李在明只能玩平衡术,否则一失足就是全盘崩。但特朗普显然不想让他玩这种“双赢的游戏”。 他之所以在李在明落地前放风要“文件化”投资承诺,说白了就是想用经济利益绑住韩国的外交路线。 这招以前对尹锡悦可能有效,可李在明习惯了在野时的“硬杠”,上台后也没打算变成软柿子。这盆冷水泼得不光是特朗普一个人懵了,连整个华盛顿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。 说到底,李在明的这一招,也是对整个东亚格局的一次试探。他想看看,在中美对抗的夹缝里,韩国到底还有多少操作空间,能不能在安全、经济、技术三重压力中找出一条“自己的路”。 他不想被美国的军事逻辑绑架,也不想被中国的经济依赖捆死。他想要自主,可现实告诉他,每一步都要踩在刀尖上。 参考信息: 1.深度|向日、美、中同步发起“攻势”,李在明“大国外交”为何“既要又要”?|上观新闻 2.对中美同步发起攻势,李在明“平衡外交”能走多远? |观察者网 3.韩国防长提名人选:李在明政府拟任内收回战时作战指挥权|观察者网
英国刚把俄冻结资产的13亿美元利息转给基辅,梅德韦杰夫就发话了:那我们就收割乌克
【119评论】【17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