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太阳]不吃不喝飞行9天,跨越上万公里,比轰炸机还能飞!这种鸟怎么做到的? (

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-08-27 20:16:58

[太阳]不吃不喝飞行9天,跨越上万公里,比轰炸机还能飞!这种鸟怎么做到的? (参考资料:2022-04-05 澎湃新闻——斑尾塍鹬:飞越太平洋) 每年三四月,当南风吹暖鸭绿江口,数万只斑尾塍鹬会如约而至,它们在潮水的推涌下,于广袤的滩涂上起落,构成一幅撼动人心的生命画卷。 这群世界上单次飞行最远的旅者,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,更像一面棱镜,清晰地折射出人类如何通过科学、生态与文化三个维度,凝视并影响着这个星球上的非凡生命。 在曾经,斑尾塍鹬如何横跨太平洋这事儿,还只是个谜,2005年,美国鸟类学家罗伯特·吉尔猜,它们或许从不中途停歇,仅仅两年后,新西兰米兰达水鸟中心就用事实回答了他,一只代号“E7”的雌鸟,证实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不间断飞行。 科技把一部古老的自然史诗,转译成了一串串精确的数据,小小的太阳能追踪器,让这些鸟儿成了移动的信号源,每一次转向、加速,都实时呈现在另一端的屏幕上。 丹东的观鸟爱好者梁菲,如今不只在滩涂上用长焦镜头捕捉它们疲惫的身影,还能通过网站,提前几天就追踪到它们的轨迹,感受一种“挂念世界彼端”的奇妙连接。 2020年,一只叫“4BBRW”的雄鸟,更是用239小时飞超13000公里的成绩,刷新了人类认知的极限,可数据再精确,我们还是搞不懂,它们小小的脑袋里怎么就装着古老的航图,又是如何靠羽毛感知气流来预测风暴的。 斑尾塍鹬的生存,依赖于一条横跨半球的脆弱生命线,而人类,恰恰是这条线上最不稳定的因素,它们从新西兰起飞,第一站就是中国的黄、渤海沿岸。 这其中,辽宁丹东的鸭绿江口湿地,是它们最重要的中转站,全球70-80%的种群都在这儿“加油”,富含虾蟹与螺蚌的滩涂,是它们的天堂。 在这里,它们疯狂觅食,为的是在体内储存起相当于自身体重一倍的脂肪,这身“肥肉”可不只是飞往阿拉斯加的燃料,更是一种生存保险——确保它们抵达苔原后,万一碰上暴风雪,还能有能量活下来。 比起太平洋上可能只是逼着它们返航的风暴,这些中转站的消失才是真正的绝路,绘本作家珍妮·贝克曾警告,全球动物栖息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,对斑尾塍鹬来说,滩涂一旦被开发,食物没了,迁徙的终点便不再是故乡,而是死亡。 中国、新西兰、阿拉斯加,三个遥远的地方,因为这只小鸟的旅程被死死地绑在了一起。 斑尾塍鹬用它“抵抗逆境”的壮举,轻易俘获了人心,也迅速成为人类叙事的绝佳素材,珍妮·贝克在创作绘本《生生不息》时,刻意用羽毛、沙泥这些自然材料,并且坚决拒绝拟人化,她只想让大家看到生命本身的神奇。 但社交媒体上的解读完全是另一回事,它们消耗大半体重的过程,被轻佻地比作“高效燃脂”;它们跨越半球的繁衍本能,被浪漫化为“为爱奔赴”。 我们太喜欢把自己的渴望投射到候鸟身上,把它们看作“回归”的承诺,好像它们的精准回归,能为我们短暂如航班的旅途赋予什么深刻意义。 但斑尾塍鹬的飞行,从不为追求什么意义,那不是认命,而是一种对自然法则高贵的遵从,一种趋利避害的古老智慧,它们终其一生,从不在任何一地过冬。 这面棱镜最终照见的,或许是我们自己:我们渴望意义,却常常忘了,生命最纯粹的力量,恰恰在于遵从本能、生生不息的飞行本身。

0 阅读:0

猜你喜欢

叨叨小科天下事

叨叨小科天下事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