豁然开朗,终于明白了清政府当年为什么拒绝工业化,原来如此!思想被蒙蔽,怎么可能进步!到了现在了解了真相之后。对满清的恶感会十倍百倍的放大镜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愤怒。 清王朝在历史上曾经也辉煌过,中国有数不清的勤劳百姓,有士子、手工业者,还有庞大的商品流通体系。 这么多优势,为何没能赶上工业革命的浪潮?其实根子上是清政府的统治集团根本不想折腾。 他们早就习惯了自己既有的地位和所享受的特权,让百姓按部就班地劳动、交税,而自己守着这座金字塔顶端稳如泰山,只要大局不乱,大多数官员宁愿稳一点,害怕任何动荡。 工业化说明要搞机器,要开厂子,要吸引各类人才,还要允许大量观念新潮、性格活跃的人登场。 而这些正好动摇了满清贵族和官僚阶层的利益,如果农民工厂里挣的钱比种地多了,谁还守着土地? 如果大家都知道西方先进了,谁还信那一套“天朝上国万国来朝”? 这样下来,清政府的小圈子不得不面临利益打破,许多特权成了泡影,所以他们宁肯修修洋枪、练练新军,真要大范围砸掉旧秩序,统治集团打心底不愿意。 清政府对思想的束缚远比经济管控更可怕,看似天下太平,实则处处提防不稳。 无论是书院学堂还是士人议论,儒家被当成唯一正统,谁要说几句新东西,立刻被扣上“异端”、“危害稳定”的帽子。 整个社会像严密的网,每一根线都拴着朝廷的权威,敢于冒头的人不是被排挤,就是被打压。 就算有人主张变革,也总是没那么多底气,小打小闹地动一动,最多学点皮毛。 一个没有思想活力的社会,天才再多,也很快泯然众人。 西方世界在十八、十九世纪的工业化,几乎是大刀阔斧地洗牌社会结构,而清朝却大力维护原有的层级,把农民牢牢拴在地里,把生意圈在小手工业,看似自给自足,其实逐步掉队。 鸦片战争这么大的教训来了,才不得不被动开放口岸,但开放的也是利益最小、风险最大的边角。 那些洋务运动、船政局,基本靠官府“拨款”养着,没多少民间资本、也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。 一个好的想法从出现到落地,至少要经过一长串官僚审批。 每个环节都怕担责任,都不愿创新,怕出错丢官帽,层层推诿下来,改革热情被彻底消磨。 只有极少数“有背景”的官员勉强推动点变化,但最终往往还是沦为“做秀”,实际效益有限。 这种情况下,无论是新企业还是新技术,根本跑不过西方国家的那种自由和创新速度。 别以为这种失败只是停留在纸面上,从鸦片战争、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,每一次国家遭难买单的都是百姓。 大批银两被掠夺,社会动荡带来灾荒,传统工商业则被外国企业挤压。 最厉害的不是一次次割地赔款,而是整个社会在体制和思想上丧失了锐气,长年举步维艰。 中国本来有机会在清末甚至更早时,以自己的方式走向现代,但上至朝廷下至基层,每一层都处处设限,有想法的没资源,有资源的没胆子,真正懂得变革的人几乎被制度封死。 社会的开放、创新、包容有多么宝贵,再也不能让制度和守旧把民族进步的步伐拖得如此沉重,这才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。 对此大家怎么看?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。
豁然开朗,终于明白了清政府当年为什么拒绝工业化,原来如此!思想被蒙蔽,怎么可能进
爱即永不变
2025-08-28 00:51:42
0
阅读: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