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下雨]现在外蒙古最不能接受的,那就是看着内蒙古的日子比他们好!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动不动的就有群众搞游行,总是嫌这不好那不好的,要么认为外蒙古经济拉垮,要么觉得环境严重污染。 每年冬天,乌兰巴托街头总少不了成群结队的抗议人潮,他们抱怨经济太低迷,有眼看不惯的污染,还有生活的压力,最难受的是总觉得日子不见起色。 大家都明白,真正扎心的还是那些和自己同根同源却分隔在边境线另一头的同胞,反倒混得风生水起,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,可外蒙古和内蒙古的差距并非天注定, 百年前,一个选择独立成了苏联阵营的小兄弟,等到苏联崩塌,一瞬间就被丢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,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,这块土地变得更加孤单,也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靠山。 而内蒙古这边则和中国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,等国家开始崛起,这片草原也跟着沾了光。 经济上,外蒙古的命根子全系在矿产出口上,无论是煤还是铜,日子过得好不好要看国际价格脸色,行情大起大落,大家的钱包也是忽胖忽瘦。 2017年外蒙古一度债台高筑,政府却没有任何补救措施,还伸手要牛羊要现钱,这日子想起来就心酸。 因为没能突破靠原材料赚钱的老路子,所以国家一年到头就像踩着西瓜皮一样,哪天摔倒都不奇怪。 对比看看内蒙古,依托国家的技术发展,这里早就不是简单卖原料那么简单,还发展了煤电、煤化工,大数据、新能源等新产业也扎堆涌现。 诸如鄂尔多斯,靠着电价和气候优势,吸引来数据中心和新能源企业,羊绒、乳制品早已不只是送到国内,人家的货直接销到欧洲中亚。 这不是外蒙古目前能想象的格局,因为内蒙古背后,有一个统一规划、能砸钱、能调资源的国家在撑着。 两国普通人生活里的差距就更大了,乌兰巴托每到冬天小煤炉成了全城的主角,一到夜晚烟雾彻底把城市罩得不分天黑天亮。 环境保护更是无从谈起,也没想过改善,国家不是不想推广集中供暖,但没钱没能力,根本进行不下去。 反观内蒙古的城市,呼和浩特早早换上了集中供热,城市绿化、防风治沙也做的很好,空气比起乌兰巴托清爽多了,这些变化靠的根本不是技术门槛高,而是有没有办法大规模投入资金、能不能推开新政策,别人真做不到。 两国的牧民也过着截然不同的命运,外蒙古还在靠老办法逐水草而行,一场雪灾来,就能让人一夜之间家业全没,哭都没处哭。 这里保险普及率低,遇灾只好自认倒霉;内蒙古的牧民却已经用上了北斗卫星放牧,牲畜还买了保险,哪怕遭灾政府和保险公司都能分担风险,过的是有盼头的日子。 贸易环境也把这对兄弟的分别放得更明显,外蒙古天生内陆锁国,只有中俄两条路可走,平时常喊“多条腿走路”,想和欧美日本加深关系,可现实上进出口全凭邻居脸色,边境出了点状况,国内立马涨价,老百姓过得提心吊胆。 内蒙古却完全不一样,作为中国北方出海口,“一带一路”的生意越来越大,中欧班列跑得飞快,这里已经成了全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,区内企业不缺通路,生意越做越大。 乌兰巴托成天游行示威,并非简单因为一两个问题,更多的是眼看自己落后别人一步步越走越远,这滋味谁都不舒服,人们羡慕着同族隔壁人家的红火,回头却发现更难的是很难在现有体制下发生根本变化。 归根到底,这些差距不是靠羡慕和不满能解决的,是几十年来不同选择堆叠出的结果,命运其实早已悄悄地拐了大弯,只不过这条路,有人前行,有人困在原地。
内蒙古「王大姐」被查,引发了舆论的关注,不少网友曝出她极其注重外在形象的作风,据
【9评论】【24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