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77年,68岁的宋濂告老还乡,朱元璋十里相送,还赏赐他一块好布料:“32年后

陶陶讲史 2025-08-28 09:24:13

1377年,68岁的宋濂告老还乡,朱元璋十里相送,还赏赐他一块好布料:“32年后,做一件百寿衣吧。”宋濂感动得老泪横流。3年后,朱元璋不远千里地将宋濂召回,还送了他一件囚服。

朱元璋这个人,心思非常复杂,尤其当他坐稳皇位后,对跟着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们疑心变得特别重。他唯恐这些人功劳大、势力大,将来可能威胁他的后代子孙稳坐江山。所以在他当皇帝的过程中,找各种由头收拾功臣,杀了不少大将和文臣,比如宰相胡惟庸、大将蓝玉等都牵连了几万人。 宋濂作为有威望有影响力的老臣,虽说是文官,但朱元璋内心深处对他也不是完全放心的。更何况,宋濂性格刚直,有时劝谏的话让朱元璋听着不那么舒服。表面上,朱元璋对他尊敬有加,但心里的疑虑始终存在。 宋濂回到老家,过了大约三年平静的退休生活。就在他以为可以安享晚年时,一个意想不到的大祸突然降临到他头上。 这事跟朱元璋在位后期扩大的“胡惟庸谋反案”有直接关系。胡惟庸以前是宰相,后来被朱元璋以“谋反”的罪名处死,但朱元璋认为案子还没查清,同党没挖净,继续用这个罪名株连牵扯更多的人。 偏偏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刚被处死后不久,宋濂的长孙宋慎被查出卷入了这个案子!罪名是他在外地一个叫“会同馆”当职时,参与策划迎接所谓的叛军入城。这个说法本身就有很多可疑之处,宋慎只是个小角色,能力地位都低,不太可能是主犯。 更冤枉的是宋濂的次子宋璲,他当时是明朝机构“中书舍人”下的一个抄写小吏,也被莫名其妙地牵连进这个案子,说他是“胡惟庸的党羽”。 孙子和儿子都被卷入滔天大案,成了“谋反逆党”,这消息传到浦江宋濂家中,如同晴天霹雳。作为祖父和父亲,宋濂自己就算没直接参与,按当时法律特别是对这种大逆之罪,全家族都得遭殃。 朱元璋可不管宋濂多大岁数、过去有多大功劳。1379年冬天,他下令派人星夜兼程赶到千里之外的浦江,把这个已经七十一岁的老人从家里抓回来。路途艰险遥远,对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无异于折磨。宋濂被押到南京时,命都差不多丢了半条。 更令人心寒的是,当宋濂被带去见朱元璋时,这位曾经许诺等他百岁做寿衣的皇帝,既没有嘘寒问暖,更没有任何旧情可念。 据说朱元璋只是冷冷地让人给他丢过去一件囚服!这就是最后的摊牌——你宋濂家出了谋反的子孙,你也别想撇清关系,准备当犯人吧! 曾经赏赐绸缎盼他百岁,如今赐予囚衣索他性命。短短三年间,恩宠瞬间翻转为刻骨的仇恨。宋濂当时内心的震惊、悲凉和恐惧可想而知。所有过去的恩义,在皇权和猜忌面前,都变得一文不值。 宋濂被判了死刑,眼看就要被处死。就在这危急关头,一个人冒着巨大风险站出来替他说话了——朱标!朱标从小就是宋濂的学生,对这位学识渊博、品行端正的老师感情非常深厚,也深知老师一家的冤枉。 朱标又是哭又是求情,甚至以死相逼向父亲朱元璋苦苦哀求。朱标生母马皇后也帮腔劝说。在太子以命担保的情况下,朱元璋考虑半天,稍微松动,免了宋濂的死刑,但还是把他流放到四川茂州。 这对一个古稀老人来说,依然是残酷的惩罚。四川当时路途遥远,自然条件恶劣。更雪上加霜的是,宋濂的两个儿子宋璲和宋慎都没能逃过一劫,都被朱元璋处死了。这对一个老人精神上打击极大。 宋濂拖着病弱之躯上路了。流放路上身心俱疲,到了茂州后不久,在一个叫夔州的地方,就走完了他71岁的人生。关于他的死因,很可能是心灰意冷加上一路艰苦病倒所致。曾经名满天下的文豪,结局如此凄凉。 朱元璋的心思很简单——皇权安全高于一切。在他的逻辑里,任何潜在的、哪怕是想象出来的威胁都必须铲除。宋濂家族被牵连,本质上是朱元璋利用“胡惟庸”这面大旗,巩固皇权的众多牺牲品之一,并不是宋濂个人有多大“反心”。 在朱元璋看来,像宋濂这样功勋卓著、又有崇高文人威望的老臣,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。即使他没有兵权,他巨大的声誉、桃李满天下的影响力(尤其是在读书人中),对于朱元璋这样的帝王来说,本身就是不可控因素。 回乡并不代表影响力的消除,宋濂这样的人只要活着,在朱皇帝心里可能就是个不安定因子。赐“百岁衣”这种温情戏码,无法掩盖内心深处的猜忌。 朱标的全力营救,反映了宋濂的个人品行和师生情谊确实真挚,也展现了朱标仁厚的个性。朱标的求情只能勉强保住宋濂一条老命,却无法让他真正脱罪或安度晚年。

0 阅读:109

猜你喜欢

陶陶讲史

陶陶讲史

欢迎关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