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0年,时任驻美大使李肇星在美国大学演讲时,被一老太太质问:“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?”李肇星没有直接反击,反而说了一席话,老太太听后,顿时想找个地缝钻进去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1990年的一个春日,美国某所大学的大礼堂里坐满了师生,舞台上,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正在介绍中国的发展和中美关系。 原本轻松的气氛突然被一个意外的问题打断,一位银发老太太站起身,声音清晰而尖锐。 她提出了一个带有挑衅意味的问题:中国为什么要侵略西藏,短短几个字让全场气氛瞬间凝固,空调的低鸣声都变得刺耳,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讲台,等待着中国大使的回应。 在这样的场合下,换作别人也许会当场愤怒,或者陷入手足无措,但李肇星并没有急着反驳,他的神情依旧平和,他首先和这位老太太交流,想知道她来自哪里。 得到的答案是德克萨斯州,这个回答让他抓住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,他微微一笑,语气依然平缓,接着用事实给出回应。 他提到,德克萨斯直到1845年才成为美国的一部分,而西藏在十三世纪中期就已经融入中国的版图。 简单的一句话,把对方的问题直接带入到一个清晰的对比之中,听众一听便明白,这样的逻辑推演已经让原先的质问变得站不住脚。 李肇星并没有停下,他继续以一个极其生动的比喻加深大家的理解,他说,就好比人的身体和手臂,能不能说身体侵略了自己的手臂呢。 这句话像是点睛之笔,既通俗又有力,把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转化成人人都能理解的道理。 会场内一阵哗然,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,老太太当场哑口无言,脸上写满尴尬,那一刻,谁都能感受到现场的空气彻底改变了。 这不仅仅是一场即兴的回应,而是外交智慧的集中体现,李肇星没有选择与对方针锋相对,他明白在这样的场合,直接辩驳容易让局面僵化。 他的做法是引导对方和在场听众从熟悉的事物出发,自然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,用事实来解释,用逻辑去回应,不带攻击性,却让对方无法反驳,这样既避免了争吵,也在无形中赢得了更多人的理解与尊重。 能够做到这样从容不迫,并不是一时的灵机一动,那是多年外交经验和个人修养的积累,面对质疑,他并不急于表态,而是先找准突破口,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化成对方听得懂、信得过的方式讲出来。 这种方式不仅有说服力,还让人感受到一种坦荡的气度,事实摆在那里,语言平实,却比任何激烈的争辩都更能打动人。 当时的国际环境并不轻松,冷战余温犹在,中美之间的互信并不牢固,很多西方人对中国有着深深的误解,作为中国驻美大使,李肇星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信息,更是要消解这些误解。 他面对的,不只是媒体和政客的刁难,还有普通百姓被误导后的偏见,每一次公开演讲,每一次回答问题,背后都承载着国家的形象和尊严,在这样的背景下,他的冷静和智慧显得格外重要。 那场演讲之后,现场观众用掌声表达了认可,这掌声里有对事实的尊重,也有对智慧的敬佩,老太太的问题没有让他下不来台,反而成就了一次经典的案例。 观众们亲眼看到,一个外交官如何用平静的心态和充足的历史知识,将看似尖锐的挑衅化为一个自圆其说的逻辑漏洞,那一刻,中国并没有被动,而是用自信的姿态赢得了主动。 这件事带给后人的启示是深远的,面对误解时,愤怒和吵闹无法改变别人的想法,唯有用事实和逻辑才能让人心服口服。 在国际交往中,语言不是用来制造对立,而是用来传递理解与尊重,李肇星的应答告诉我们,自信并不意味着咄咄逼人,而是敢于把历史和真相摆在阳光下,让所有人自己去判断是非。 回想那一幕,老太太想找地缝钻进去的窘迫表情并不是重点,重要的是通过她的问题,更多人明白了西藏和中国的关系,那是一种比激烈争吵更有效的传播方式。 外交的力量不在于声音的高低,而在于能否触动人心,李肇星用一句比喻、几条事实,把一个敏感复杂的话题讲得浅显易懂,让原本敌意满满的场合变成了掌声不断的舞台。 外交官的职责,是在误解和偏见面前依然坚持理性与从容,那一刻所展现的,是大国的气度,是智慧的力量,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。 信源:北方网——李肇星反讽美高官:中国统一西藏时还没有美国
总有人问,当年印第安人为啥不反抗殖民屠杀?是武器太落后?还是根本没反抗过?
【167评论】【120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