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4年,国学大师季羡林,得知妻子彭德华要来北京时,转头就将大床换成了单人床,还放出狠话:“我就是死和不和她睡在一起!”30年后,彭德华去世后,季羡林甚至拒绝四万元丧葬费,气得儿子和他断交了整整十三年! 季羡林1911年出生在山东清平一个贫苦农家,家里连书都没有,生活紧巴巴。六岁被送去济南投奔叔父,寄人篱下,吃着粗粮,睡在硬板床上,学会了忍耐和沉默。童年没啥欢乐,但他脑子好使,喜欢读书。1918年进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小,课本破旧,字迹模糊,但他学得认真,英文单词抄了一本又一本。 1923年考入正谊中学,后来转到山东大学附设高中,德文课本成了他的宝贝,课余时间都在啃书。1930年,他考上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,读莎士比亚、歌德,眼睛都熬红了。1935年,他揣着奖学金去了德国哥廷根大学,专攻梵语、巴利语和吐火罗语。十年留学,住在一间小公寓,手稿堆满桌子,熬夜啃古籍,硬是拿下哲学博士学位。 1946年回国,北大聘他当东方语言系教授,他一头扎进学术,翻译《罗摩衍那》,写《糖史》《中印文化交流史》,学术圈里名声大噪,被叫“国学大师”,跟饶宗颐齐名,人称“南饶北季”。他精通多国语言,书房里墨香阵阵,学生挤满教室听他讲课,学术成就甩别人几条街。 1929年,18岁的季羡林被叔父安排娶了比他大四岁的彭德华。这门亲事没一点感情,彭德华小学没读完,认字不多,季羡林一心扑在书本上,俩人完全聊不到一块。婚后,彭德华在家操劳,伺候公婆,带孩子,季羡林忙着学业,没时间管家。 1935年他去德国,十几年没回国,跟家里联系少得可怜。彭德华一个人在家乡撑着,洗衣做饭,养儿育女,啥苦都自己咽下去。她没文化,但老实本分,典型的农村妇女,勤快又能吃苦。季羡林回国后定居北京,彭德华留在山东老家,夫妻俩分居两地,关系更淡了。1964年,儿子季承长大成人,去了北京工作,想让爹妈团聚,就把彭德华接来北京,租了个四合院住下。季承满心希望一家人能好好过日子,可没想到,这却捅了个大篓子。 季羡林听说彭德华来了北京,反应特别激烈。他直接让人把屋里的双人床换成单人床,还放话绝不跟妻子住一起。这事让季承傻了眼,也伤透了彭德华的心。那个年代,夫妻分床睡是大事,传出去让人议论纷纷。 季羡林态度强硬,完全不顾及妻子的脸面。彭德华没吭声,默默搬到客厅睡单人床,天天早起做家务,烧水做饭,伺候一家人。季羡林呢,整天窝在书房看书,或者去北大上课,跟妻子几乎不说话。家里气氛冷得像冰窖,季承夹在中间,看母亲受委屈,父亲又冷漠,气得不行,可又没办法。彭德华从不抱怨,干活麻利,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,可季羡林压根不领情。夫妻俩这么僵着,日子一天天过去,季承对父亲的怨气越攒越多,觉得他太不近人情。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十年,彭德华一直默默付出,没得到丈夫一点温暖。 1994年,彭德华生病去世,享年88岁。办丧事的时候,季羡林提出丧葬费四万元父子各出一半。季承一听就炸了,觉得父亲对母亲这么多年没一点情分,现在还让他掏钱,实在咽不下这口气。他直接拒绝出钱,父子俩大吵一架,季羡林一气之下说要断绝父子关系。季承摔门就走,从此跟父亲没联系,整整十三年。彭德华去世后,季羡林晚年常一个人待在书房,翻看妻子的遗照,写下《寸草心·我的妻子》,说她是个好妻子、好母亲,自己欠她太多。可这些话来得太晚,彭德华再也听不到了。 2008年,季羡林病重,住进301医院,季承终于放下怨气,回去照顾父亲。2009年,季羡林去世,享年98岁。父子俩在最后时刻和解了,但十多年的隔阂没法完全抹去。季羡林的学术成就让人敬佩,可他在家庭里的冷漠让人叹息。他一辈子钻研学问,写书无数,桃李满天下,可对妻子和儿子的亏欠,成了他人生最大的遗憾。
1964年,国学大师季羡林,得知妻子彭德华要来北京时,转头就将大床换成了单人床,
文山聊武器
2025-08-28 12:34:41
0
阅读: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