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3年新四军13团遭伏击,双方交火后,团长却发现其中“不对劲”,密密麻麻的日军根本不是情报中说到的一个小队,正当大家都很担忧之际,团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后让他名声大噪!
那年盛夏,淮南大地的稻子到了丰收的时候,农民们正弯腰收割着汗水浇灌的庄稼。
然而,正当农民沉浸在喜悦中时,他们所辛苦收割的粮食竟成了日军眼中的肥肉。
那年8月16日上午,新四军2师5旅13团团长饶守坤接到紧急情报。
南京六合八百桥据点的日军一个小队加伪军两百余人,第二天准备攻向四合墩抢粮。
他看着请报上的内容一拳打在桌上,九岁就给地主放牛的经历让他比谁都明白粮食对百姓意味着什么。
旅长成钧的命令下的干脆利落:“老饶,带人上桂子山埋伏,给鬼子点颜色看看!”
等到晚上,上千名战士整装待发出动,五十多公里山路,十个小时给走完了。
桂子山两山夹一路,坡陡林密,侦察队扮成游击队开枪撩拨日军后假装溃逃,直接把敌人引进了包围圈。
天刚亮,当第一声枪响出现在山谷时,饶守坤举着望远镜的手突然一颤。
在望远镜中,赫然看到山道上在太阳下反光的钢盔连成一片,三门九二式步兵炮的炮管在尘土中若隐若现。
侦察兵冲上山头时浑身是血:“团长,鬼子比情报多了七八倍!”
扑面而来的日伪军足有八百多,重机枪三十多挺,火炮八门,队伍大概有几百米长。
眼前的一幕,让战士们心中隐隐不安,握着汉阳造的手心全是汗,但在他们身后却是刚收割的粮田和手无寸铁的乡亲。
这仗他们不能退,只能打,而且要打赢!饶守坤一声令下:“拼了,给我打!”
枪响那一刻,战争瞬间爆发,敌军的炮弹不断向阵地攻,桂子山满是硝烟。
二营的工事被炸成焦土,硝烟里有人大喊“四连的阵地丢了!”
当饶守坤抄起大刀就要往火线上冲时,却被特务连战士死死拽住。
丁家山头的争夺战瞬间陷入白热化,日军像潮水般一波波往上涌,五连六连的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。
无名高地上,排长李正清带着二十多个血人打退七次冲锋,最后全排只剩三个能站着的。
令人发指的是,日军见进攻艰难,竟开始用毒气弹,战士们见状拿起湿毛巾捂住口鼻,眼睛被熏得血红也不退半步。
有个战士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,打扫战场时发现四连阵地上五个战士是与日军扭打在一起战死的。
太阳落山时,战场突然响起熟悉的冲锋号,一看竟是成钧旅长带着特务营从侧翼杀出,日军阵脚大乱。
饶守坤抡着大刀片子冲在最前,捡起三八式继续拼杀。
白天还嚣张的日军此刻像丧家犬般溃逃,钢盔弹药箱扔得漫山遍野。
战士们从鬼子尸体上摸出绣着“武运长久”的旗子,撕碎了当绷带给伤员包扎。
持续12小时的恶战,新四军毙伤日伪军三百余,其中日军占一百八十人,缴获大批武器弹药。
不过,代价同样惨痛,副团长陈宗胜、政治处副主任李秉初壮烈牺牲,参谋长李木生负重伤,一百二十名战士永远留在了桂子山。
战斗结束当晚,罗炳辉师长亲自打来电话:“你们打出了新四军的骨气!”
乡亲们挥舞镰刀收割时,山间飘起胜利歌谣:“桂子山哟摆战场,鬼子斗胆来较量,新四军大刀显威风,砍得敌人直叫娘……”
恐怕说都没有料想到,情报严重失误的遭遇战,竟在指挥员的果敢和战士的血性下,打成了淮南抗战史上最激烈的胜仗。
八十多年后桂子山的松涛仍在呜咽,那些牺牲时攥紧泥土的年轻手掌,那些毒气中挺起的胸膛,早已化作山脉的脊梁。
信息来源: 人民政协网《新四军十三团浴血桂子山》 上海热线新闻频道《桂子山浴血杀敌寇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