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很多人奇怪,二战的时候,日本人都没打下中国,怎么会去轰炸美军的珍珠港,难道日本人都是猪头三吗,没有一个明白人?答案很讽刺,日本海军大部分人都知道日本打不过美国佬。 1941年11月26日,日本“赤城号”航母的轮机舱里,士官长佐藤盯着燃油表皱紧了眉——舰队携带的20万吨重油,只够单程抵达珍珠港,回程得靠抢东南亚的油田补充。 他不知道,此时日本本土的炼油厂早已停工,东京街头的自行车比汽车还多。 更不知道,陆军的25个师团还陷在湖南长沙的战壕里,第三次长沙会战刚让日军丢了1.5万条人命。 就是这样一支“缺油又缺兵”的舰队,却要去撞美国的“钢铁墙”,这场疯狂背后,藏着侵略者走投无路的绝境。 要搞懂这绝境,得先看中国战场怎么把日本的“兵力口袋”扎紧的。 1941年12月,珍珠港被炸的同时,日军第11军正围着长沙城打转。 中国军队把湘江上的船全凿沉了,日军的粮弹只能靠士兵扛,刚走到捞刀河就被伏击,冻死饿死的比战死的还多。 这不是个例:华北的八路军在太行山里搞“麻雀战”,日军一个小队进山搜剿,半天能踩十几颗地雷。 华中新四军在长江边炸补给船,三个月毁了日军30多艘运输舰。 到1941年底,日本陆军的32个师团里,有25个被钉在中国,想抽一个师团去东南亚,都得跟中国战场的指挥官吵半个月,兵力被拆得七零八落,根本没法集中力量打新仗。 兵力被粘住,资源更是断了线。 1941年7月,美国宣布禁运石油那天,日本石油公司的老板们在东京开会,手里的报表写着“储备450万吨,日均消耗1.2万吨”——算下来撑不过11个月。 更糟的是,钢铁、橡胶也断了供,大阪的兵工厂里,步枪生产线因为缺钢,每天只能造50支,还不够前线填窟窿。 老百姓更惨,每户每月只能买2升煤油,晚上点油灯都得省着用。 陆军急得天天催海军“找油”,可往北找苏联,早就碰了一鼻子灰。 1939年5月,日军第23师团想在诺门罕抢苏联的地盘,结果刚过哈拉哈河就傻了眼。 苏联的T-28坦克排成队冲过来,日军的95式坦克打上去只冒白烟,步兵连反坦克步枪都没有,只能抱着炸药包往坦克底下钻。 四个月打下来,日军死了7696人,伤了8647人,最后连尸体都运不回来,冻成了冰雕。 经此一役,陆军彻底不敢提“北进”,1941年4月赶紧跟苏联签了中立条约,就像怕被再揍一顿的孩子,赶紧跟邻居道歉,只能转头往南看东南亚的油田。 可东南亚是美国的“后花园”,要抢就得过太平洋舰队这关。 这时候,日本决策层开始“自我催眠”:他们翻出1904年日俄战争的旧档案,指着“偷袭旅顺港”的记录说“当年我们也比俄国弱,照样赢了”。 参谋本部的军官们天天开会,拿着美国的工业数据自欺欺人——“美国有100艘航母,可分布在全球,太平洋只有20艘”“美国年产8000万吨钢铁,可老百姓要造汽车,军用的没多少”。 只有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清楚底细,1925年他在哈佛留学时,专门去底特律看汽车厂,流水线一天造300辆福特车。 他当时就说“美国的工业是大海,我们是小池塘”,可没人听他的,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拍着桌子喊“不打就是等死”,海军怕被陆军骂“胆小鬼”,也只能跟着附和。 就这样,一支“没退路”的舰队出发了。 为了省燃油,“赤城号”的航速从28节降到20节,士兵们连热水都喝不上;为了躲侦察,舰队绕着北太平洋的冰区走,甲板上都结了霜。 1941年12月7日清晨,353架战机扑向珍珠港,可荒唐的是,负责炸重油库的飞行员怕被防空炮击中,把炸弹扔到了海里——那450万桶重油,足够美国舰队再打两年。 更巧的是,美军三艘主力航母全不在港:“企业号”送战机去威克岛,“列克星敦号”练反潜,“萨拉托加号”在维修,日军炸的全是老旧战列舰,像砸了别人家的破家具,没伤到根本。 美国的反击来得比日本想的快。 1942年4月,杜立特中校带着16架轰炸机,从“大黄蜂”号起飞,直接炸了东京——虽然只烧了几个仓库,却让日本民众第一次躲进防空洞。 6月的中途岛海战更惨,美军靠破译密码,提前在岛北边设伏,四艘日本航母全被炸沉,佐藤所在的“赤城号”也在其中,他最后跳海时,手里还攥着半张燃油表。 到1945年,美国用水雷把日本港口全封了,90%的物资运不进来,东京的老百姓开始吃橡子面,军舰停在港里当活靶子,连天皇的御花园都种上了土豆。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,麻烦您点一下关注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!
1945年,硫磺岛战役中,一名日本士兵躲藏在岩洞里不断地向美军打冷枪,美军只闻其
【26评论】【4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