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微风]英国贵族伯特兰·罗素语出惊人,振聋发聩!他说:“我不愿揭中国人的短,但他们有三个最大的缺点!如果中国想要摆脱困境,实现真正的富强,就必须克服这些弱点,尤其是第三点!”真是字字扎心,值得每个国人警醒! 一百多年前,英国贵族、大哲学家伯特兰·罗素应蔡元培和梁启超之邀踏上了中国的土地,刚经历过一战创伤的他,对西方文明心灰意冷,想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寻找新的希望,他待了近一年,足迹遍布大江南北,最后在1922年写成了那本著名的《中国问题》。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犀利地照出了当时中国的满目疮痍,约翰·杜威说它是连接东西方的启发之作,确实,它太坦率了,罗素看到了很多表面的“症候”,比如河南大饥荒,路上有饿死的人,富商却照旧大办寿宴,这种撕裂感让他触目惊心,他还看到官员们疯狂敛财,军阀张宗昌刮了3亿银元,士兵的枪支却破旧不堪。 他把这些归结为中国人的三大“国民病”:贪婪、怯懦、冷漠,他觉得贪婪是因为中国人把家庭看得比公共道义重,冷漠则是因为人太多、苦难太普遍,导致情感麻木,但他没能完全看透,这些“症候”的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体系的“病理”——制度的彻底崩坏。 当慈禧太后能随手挪用海军军费去修颐和园,当1921年上海海关的官员们能公然私分关税,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贪婪了,这是权力失去了任何监督。 当一个士兵的月饷只有3块大洋,冷得要把棉衣当掉换粮食,你很难要求他有什么家国情怀。所谓的冷漠不过是极端生存压力下的自我保护罢了。 罗素诊断中最有意思、也最让他困惑的,是“怯懦”,他看到战场上士兵一触即溃,看到租界里洋人欺负同胞,国人只是围观看热闹,他用西方骑士精神的尺子一量,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,但他自己后来也琢磨过味儿来了,这或许不是真的懦弱。 对于那些拿钱打仗的雇佣兵来说,保命才是最理性的选择,这种避免硬碰硬的姿态其实内含着一种生存智慧,往大了说,这甚至是一种独特的东方战略,历史上,那么多外族打进来,最后不都被汉文化给“消化”了吗?这靠的不是一时的血勇,而是漫长时间里的耐心和韧性。 这种智慧后来被毛泽东总结为《论持久战》里“存人失地,人地皆存”的思想,放到今天,我们在南海的“切香肠”战术,不也是这种胆识与隐忍的结合体吗?它用战略耐心瓦解了对方的咄咄逼人,这恰恰是对所谓“怯懦”论调最有力的回击。 罗素的镜子照出了百年前的病根,但他绝对想不到中国自我疗愈的方式,他希望通过温和的教育改良,但历史选择了一条更激烈的道路,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,催生了一支完全不同的人民军队,开启了彻底的社会革命。 今天,再回头看罗素的诊断简直恍如隔世,他担心的“贪婪”被关进了制度的笼子,反腐行动追回赃款超过800亿,公务员财产申报系统已经百分百覆盖,权力不再是脱缰野马,他哀叹的“冷漠”也被一次次守望相助所融化。 从“人血馒头”的看客到汶川奇迹的万众一心;从京津冀洪灾时超过50亿的民间捐款,到中国蓝天救援队远赴土耳其救出9条生命,这个民族的同理心不仅被唤醒,还延伸到了全球,甚至促成了沙特和伊朗这对宿敌的历史性和解。 至于“怯懦”那就更像个笑话了,当年整个北洋水师的吨位,还不如今天一艘055驱逐舰,汉阳造步枪和电磁炮之间,隔着一个世纪的追赶,北斗系统0.1米的定位精度让甲午海战中3000米的观测误差成了古董,更不用说,DF-41导弹带来的那种不怒自威的底气。 罗素曾预言,如果中国人能克服自身的弱点,将为世界文明带来全新的希望,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国,他影响了金岳霖、冯友兰那一代学人,他的诊断本身也成了我们自省的催化剂。 最终,这个被诊断的文明用自己的方式兑现了那个百年前的预言,镜子还在,但镜中人的命运早已天翻地覆。
[微风]英国贵族伯特兰·罗素语出惊人,振聋发聩!他说:“我不愿揭中国人的短,但他
阿秋手作
2025-08-29 00:36:01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