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放战场上,我军10位打仗厉害,战绩突出的将才,分别都是谁 “1955年9月27日,北京怀仁堂外,警卫员悄声问:‘老班长,那位高瘦的陈将军真像传闻里那样神勇?’”这句寻常的疑惑,恰好点燃了许多人对解放战争中“将才”究竟何人的兴趣。 授衔典礼的红地毯还留着墨香,金星与红底交织成庄重画面。人们的目光常常被元帅、大将的肩章吸引,却容易忽略那些没站在“统帅”位置,却照样在战场上翻云覆雨的“猛虎”。正是他们把帅才的谋略化为攻守进退的钢铁洪流。 军事史里,帅才偏重全局筹划,将才更讲究临阵决断、灵活穿插。换言之,前者是大棋盘的执子者,后者是挥刀冲锋的开路先锋。评点解放战争,十位将才的战功常被并称,每个人都以硬碰硬的经历换来新中国版图的最终成型。 陈赓排在最前并非溢美。太行山上、太湖之畔,他既能在院校里给学员讲摩托化步兵,又能率纵队突入敌后切断津浦铁路。邯郸之战他挖掉蒋军眼角;太原攻坚他又扛着氧气瓶爬地道。师部电话线里,陈赓一句“围绕敌后打一拳”,让西北怯敌者心头一震。兵团主力随之转身,西北大门因他开了一条缝。 同属“黄埔系”的肖劲光后来被调入四野,一身海军大将肩章却是陆上拼杀换来的。塔山阻击,他提前丈量每一处射界,“打到最后一发炮弹”成了位置报告;衡宝会战,他策电林彪:“敌人已疲,我求猛压。”总攻命令发出前,肖的炮营已在夜色里搬完第六次阵地。 邓华在四野的番号虽然不高,但辽沈决战期间,他调集八个团侧插北宁线,生生掐断廖耀湘退路。收网前他只留下一句平淡的话:“拉网要收口,不要漏鱼。”此役结束,东北敌军集团基本解体,杆子拔走,北平和天津的倒计时开始跳动。 华北老将杨得志身上混合着冀中游击血性和大兵团指挥的从容。石家庄他用突击炮破城墙;宜川,他与彭德怀夜坐河岸,判定胡宗南补给已竭,“明晨再猛插两团,敌意志就碎”。果然,西北大势随宜川一役倾斜。 韩先楚在胶东一战成名,后又在东北雪原演绎“韩彪子夜袭”。黑水洼凌晨,韩先楚压低嗓音:“靠近再开枪,堵耳朵,别给自己震聋。”枪声划破零下三十度的空气,杜聿明事后感叹:这人下手像鞭子抽在脸上,疼得猛却没招。 周士第资格老,却始终站在最吃劲的方向。临汾、太原两座堡垒一南一北,他都硬生生撬开。接着又率纵队穿越祁连山寒风去西北,解放兰州时整座城市汽笛长鸣,周士第笑说:“打硬骨头得用钢牙,也得用细齿锯。” “白袍小将”杨成武从来走先头部队。冀东大平原,他乘吉普车侦察,把地图摊在车盖上画箭头;察哈尔草场,他把骑兵、炮兵、步兵三线展开,用一句“阵地是变出来的”让辽西防线提前坍塌。 王震兼具政工头脑与突击手底气。河西走廊他两度强行军,打一仗修一路,第二仗汽油弹和宣传队同步推进。有人揶揄他“半夜能背出县志”,他却靠熟到骨头里的地理、族群关系让甘、青两省兵不血刃地瘫痪了多数敌军据点。 同样身在二野的杨勇,豫西伏牛山阻击战令人难忘。敌军三面合围,他把两个团压缩成“一点两翼”,夜色中连射照明弹让敌军错以为我方兵力倍增。刘伯承评价杨勇:“能把简陋方案现场升级,这是真本事。” 东南沿海的叶飞步伐干净利落。孟良崮他担任突击主力,短短三昼夜完成合围;渡江战役又带着三面机动炮群飘忽换炮阵,让对岸炮兵摸不清射向。上海解放那天,叶飞拄着望远镜说:“海风大,我们抢在潮头。” 这十人所在的战场不同、编制不同,却共享三个特征:临机果决、敢冒最大风险、得到上级高度信任。有人在数十小时内调动半个兵团,有人用山地夜袭扳倒数倍之敌,这些细节让他们脱颖而出。 值得一提的是,几位将才间互有接力。中原突围时,王震的纵队替杨勇挡住侧翼;东北冬防中,韩先楚的奇袭为邓华争来喘息。解放战争的胜负并非单点天才决定,而是多点火花在最高温处熔铸。 技术素养同样关键。陈赓在苏联学过炮兵学院课程,肖劲光痴迷无线电测向,周士第当年在闽南还办过工兵训练队。试想一下,一支军队如果只靠血性而缺少更新火力、补给方法,辽阔战线很难支撑三年多鏖战。 遗憾的是,部分将才因战后岗位转移和健康原因,研究者对他们的关注度逐年下降。韩先楚、邓华、杨勇先后离世时,报纸只留下一条简讯,可实际上他们的作战笔记、手稿里还有大量经验等待整理。 站在1955年的怀仁堂外,那个警卫员没有得到老班长的确切回答。因为真正的答案埋在千里河山早已愈合的伤痕里——那里刻着陈赓的穿插路线、肖劲光的火炮坐标、韩先楚的夜行脚印,也刻着其他七位将才用命与谋划冲出的血线。
1930年,蒋介石乘专列前往前线视察,被西北军大队骑兵包围,危急时刻,一个团长率
【1评论】【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