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为啥执着高铁而非廉价航空?说白了,中国就是在赌,赌未来用电不要钱,从现在的趋势来看,中国已经赢麻了! (参考资料:钛媒体——中国四大航空公司居然干不过一条高铁线?) 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,一直有一个疑问,现在高铁票价,和一些廉价航空的价格差不多,而且在时间效率上,还是航空略胜一筹,为啥国家还是卯足了劲发展高铁,而不是投资更加便捷的航空呢? 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,我们的高铁网络建设成绩可以说羡煞旁人,成为了国际上的一匹黑马。而美国航空网络的发展情况,跟我国的高铁差不多,这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问题,为什么中国的交通发展重心在高铁,而美国却恰恰相反呢? 第一点就很重要——成本,稍微熟悉高铁运输模式的人都知道,高铁用的是的电力,而飞机使用的是石油燃料,前者的成本仅为后者的18%,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,电力也更加清洁无污染。 如今我国的风力发电和光伏专机已经是全球之最,既然有如此便宜大碗的可再生能源,当然要好好利用。而且,这背后也隐藏着我国能源转型的战略布局。 而美国的情况就比较危险,中东不安,俄乌尚在博弈,石油价格也随之上下波动,这会严重影响到航空业的发展,美国的航空业一直为石油悬心,国际上一点风吹草动,廉价航空就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。这样一对比,显然是高铁的潜力更大,更具有投资价值。 正是有这样战略高度的布局,我国才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高铁建设中。我国高铁的发展,用“传奇”来形容完全不为过。在去年的春运期间,为了尽可能缓解运输压力,国家又新上了几个动车车组,如今的高铁动车,在综合体验上越来越好,家族成员也愈发庞大。 在高铁建设成就中,最瞩目的当属京沪高铁,放眼全世界也是难有敌手的。它摘得了全球两个“最”,一次建成最长,线路标准最高。 而且,这条高铁线路的规模也堪称我国交通投资之最,更让国际眼红的是,它还是全球最能吸金赚钱的一条交通线。有人计算过,仅2023年的一个季度,它的盈利就达到了89.14亿。 但在起头的时候,京沪高铁却经历了一段非常难捱的时光,修建计划设置一度流产。很难想象,这条高铁线路,前后竟然耗费了18年的时间。 早在1978年的时候,我国工程师前往日本,亲身体验了他们的新干线,当时中国的高铁工业尚未起步,这让工程师深刻体会到两国的巨大差距,也意识到我们必须加快脚步,赶上世界的步伐。
90年代初,修建高铁的报告就递交上去,但期间因为技术、资金等现实问题,不同意见帆布博弈,项目一直推迟到2008年才开始启动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当时对于发展高铁,国内有着很大的争议,彼时高铁的重要性,还未能成为一种共识。 一部分人认为,高铁可以建,但不要着急,得慢慢来。他们觉得,当时国内的技术条件还有所欠缺,仓促建设只能事倍功半。 项目启动后,关于建设哪种类型的高铁,又出现了很大的分歧,有人主张磁悬浮,有人主张轮轨。当时的磁悬浮有几个最大的软肋,造价太贵和技术不成熟,最终轮轨派胜出。 从2008年开工,到2011年正式运营,京沪高铁的实际修建时间只有短短2年,真没辱没我们“基建狂魔”的外号。 投入运营后,京沪高铁只用了3年时间就完全回本了,到2018年,年利润已经超过百亿。这一次不用多说,事实摆在眼前,发展高铁是非常科学的决策。 后来,京沪高铁的A股成功上市,也成为了行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去年1月的时候,高铁运营方发布了前一年的业绩报告,要知道当时正值疫情期间,很多社会门类都受到了冲击,但京沪的经营状况还是远高于市场预期。 当然了,京沪高铁的经营状况之所以如此喜人,也得益于其所处的地段,前后两端连接的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镇,沿线覆盖了两个最重要的经济区——京津冀和长三角,这些地区人口稠密,经济发展迅速,能够给高速提供稳定的客流。 前几年的全球疫情,也给京沪高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,但随着疫情结束,旅游业转危为安,运输需求逐步回升,2023年京沪高铁单天发送旅客人数就达到了90.3万,创下了国内新高。 很显然,如今的高铁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张名片,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在交通出行的中的分量越来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