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哪怕是盛世大唐,普通人想吃肉也是非常难的,举个例子,泾原兵变,死了三百多

古今漫谈 2025-08-30 08:43:19

在古代,哪怕是盛世大唐,普通人想吃肉也是非常难的,举个例子,泾原兵变,死了三百多皇子皇孙,起因居然是皇帝把犒赏将士的肉改成了普通菜蔬,于是,平叛军队成了叛军。

一顿肉,值多少?在盛唐,连皇帝的赏赐都能点燃兵变。泾原兵变,建中四年,数千将士因一餐无肉,怒而反叛,血洗皇宫,三百多皇子皇孙命丧乱刀。 唐德宗李适,生于742年,是唐代宗长子,幼年经历安史之乱,母亲失踪,由嫡母抚养。764年立为皇太子,779年登基,励精图治,试图削藩重振唐威。他性格刚强,重视财政,却常因节俭失当与将士离心。泾原节度使姚令言,驻守泾州,统领关中子弟兵。这些士兵多为农户出身,戍边艰苦,视犒赏为朝廷恩泽的象征,对肉食尤为看重,渴望通过军功改变命运。 建中四年十月,泾原军奉命救援襄城,五千士卒冒雨行军至长安。唐朝惯例,出征前皇帝犒军,每人赐两斤羊肉或猪肉、两个炊饼、一个蒸饼及杂汤一碗,内含羊头、羊肝等。肉食不仅是补给,更是尊严的体现。唐德宗因连年战乱,国库吃紧,决定缩减开支,取消肉食,改用粗糙菜蔬,仅保留少量面食和清汤。此举在宫廷看来微不足道,却触碰了将士的底线。

士兵们围在食盒前,发现只有硬邦邦的炊饼和寡淡菜汤,毫无荤腥。愤怒迅速蔓延,有人摔碎炊饼,有人紧握长矛,咒骂声此起彼伏。校尉试图安抚,但无人理会。姚令言赶到,未强行压制,士兵夺下军旗,蜂拥冲向长安城门。城门守卫猝不及防,叛军呐喊震天,刀枪直指皇宫。禁军不敌,宫门被撞开,叛军涌入内廷。唐德宗在太监护卫下仓皇逃往奉天,皇子皇孙、宫人死伤三百余人,宫墙血迹斑斑。叛军拥立闲居长安的朱泚为主,朱泚自称大秦皇帝,改元应天。 肉食的缺失,点燃了将士的怒火。这不是简单的伙食问题,而是朝廷与军队信任的崩塌。盛唐时期,普通人吃肉艰难,哪怕是军士,平日伙食多为粟米、豆类,肉食稀缺。犒军的肉,承载了士兵对朝廷的期望。德宗的节俭,恰好在最敏感的时刻,触怒了这些出生入死的将士。泾原兵变暴露了大唐繁华背后的裂痕:财政拮据、军心不稳、藩镇割据。士兵的愤怒,源于生存的艰难,也源于对朝廷承诺的失望。

朱泚称帝后,封姚令言为侍中,试图稳固政权。但叛军内部派系林立,缺乏凝聚力。唐德宗在奉天重整旗鼓,召集李晟、浑瑊等忠臣,组织勤王之师。784年,李晟率军收复长安,朱泚与姚令言西逃。姚令言至泾州,欲投田希鉴,被诱捕斩首。朱泚逃至彭原,部下反叛,乱箭射杀,其首级被献于朝廷。德宗重返长安,但皇权威严大损,宦官势力趁机膨胀,藩镇问题愈发棘手。 泾原兵变的根源,远不止一顿肉。唐朝中后期,财政危机、军队供养不足、将士待遇低下,早已埋下隐患。德宗的节俭政策,忽视了士兵的实际需求。盛唐的辉煌,掩盖不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。肉食虽小,背后却是朝廷与军民的信任危机。这场兵变,让大唐的衰落迹象暴露无遗,也让后人看到,盛世之下,民生仍是根本。

0 阅读:1319

评论列表

疾风知劲草

疾风知劲草

7
2025-08-30 18:21

千年来,普通百姓实现吃肉自由不过20多年,希望这个时间能多延长一些。

用户10xxx69 回复 08-30 19:06
对,很多地方95年才取消了粮票,我也是92年以后才实现吃肉自由的。

闲庭信步

闲庭信步

3
2025-08-30 18:02

该节俭的节俭,该花费的还得花

猜你喜欢

古今漫谈

古今漫谈

解锁无限历史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