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1年,梁晓声经人介绍与北京姑娘焦丹相亲,谁知一见面梁晓声就对焦丹说:“我每月工资42块5,要寄30块给东北老家。家里五个兄弟姐妹,大哥精神失常得吃药,我自己也因为长期熬夜写作,身体不是很好……” 梁晓声1949年出生在哈尔滨一个工人家庭,家里挤在小屋子里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1968年高中毕业,他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,在北大荒干重活,冬天顶风雪,夏天抗蚊虫。别人歇着,他挤时间看书练笔。1974年,一篇小说被复旦大学老师看中,直接保送他进中文系。1977年毕业,分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,当编辑。那时候他28岁,单位给了间11平米单身宿舍,算是不错。工资每月42块5,大部分寄回东北补贴父母和弟妹。大哥有精神病,得常年吃药,其他兄弟姐妹也靠家里帮衬。相亲好多次,对方一听这些负担,就没下文了。 1981年,经熟人介绍,梁晓声和焦丹见面。焦丹1955年生,北京人,父母是知识分子,家境稳当。她比梁晓声小6岁,长得眉清目秀。见面时,梁晓声直说自家情况:工资42块5,寄30块回家,家里五个兄弟姐妹,大哥精神失常得吃药,本人熬夜写作,身体不大好。搁别人,早找借口走人了。焦丹没走,她说,你担子重,正需要人搭把手。梁晓声愣了,这姑娘不嫌穷,还欣赏他的实诚。 俩人从那开始处对象,十个月后,1982年5月登记结婚。没办酒席,焦丹收拾几个箱子,坐公交车搬进那间小宿舍。婚后日子简朴,过道里支煤球炉做饭,她掐时间15分钟搞定一顿,避免影响他写作。1983年,生下儿子梁爽。为不吵到丈夫,她抱着孩子在胡同转悠,等睡着了再回屋。 焦丹把婆家当自家看待。公婆生病,她接来北京看病,买三轮车拉着去医院。公公胃病,她用心做饭补营养。大哥来京,她从东北请人照顾,管吃管药,到2011年病情稳了。小叔子小姑子下岗没饭吃,她攒的4万多块全贴补出去。家里和和气气,没红过脸。 梁晓声事业一步步起来。1983年,在《北方文学》发短篇《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》。第二年,《今夜有暴风雪》和《父亲》拿全国奖。单位换了13平米房,总算宽敞点。后来他写长篇《人世间》,里面郑娟那角色,就是以焦丹为原型。书里郑娟任劳任怨,帮丈夫扛家。现实中,焦丹也这样,梁晓声说,没她,就没这书。2019年,这书获茅盾文学奖,他从穷小子变大作家。 俩人婚姻四十多年,梁晓声常说,妻贤夫祸少。焦丹不光管家,还支持他写作。早年宿舍小,她挤出空间让他安静码字。后来买房,她让大哥住新房,自己守旧屋。儿子长大,也孝顺父母。梁晓声作品多反映普通人生活,像北大荒知青、工人家庭,这些都从自家经历来。他强调,家庭和睦是大事,夫妻互帮互助,才能过好日子。 在中国,婚姻讲究门当户对,可梁晓声和焦丹打破这框框。她北京户口,不嫌他东北穷小子。俩人结合,靠的是真心和担当。梁晓声原生家庭重担多,焦丹接过来,一点不抱怨。这在当下社会,也值得学。年轻人谈婚论嫁,别光看钱,得看人品和责任心。 梁晓声一路走来,感谢妻子相伴。他说,焦丹让他比书里周秉昆还幸福。俩人如今都过七十,日子平淡安稳。梁晓声继续写书,焦丹管家。他们的故事,告诉大家,婚姻不是交易,是相濡以沫。
1981年,梁晓声经人介绍与北京姑娘焦丹相亲,谁知一见面梁晓声就对焦丹说:“我每
虎虎聊娱乐
2025-08-30 14:22:21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