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笑不活了!”四川成都,女生住院点了外卖。不料,外卖小哥摔伤,坐救护车给她送餐。两人在医院碰面,她没忍住笑出声。 女生叫小周,今年26岁,在成都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,上周因为急性肠胃炎挂了急诊,医生建议留院观察两天。她老家在绵阳,爸妈要照顾老人走不开,住院这几天一直是自己扛着。 那天中午,她实在没力气吃医院的病号饭,想着点份清淡的蔬菜粥和小菜,打开外卖软件翻了半天,选了家离医院步行10分钟的粥铺,备注里还特意写了“麻烦尽快送,病人需清淡饮食,谢谢”——她知道外卖员都有配送时效,怕自己催单会让对方着急,特意加了句感谢。 接单的是张师傅,干外卖这行三年了,主要跑医院周边的片区。 那天成都下着中雨,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,他已经送了18单。接到小周的订单时,他刚送完隔壁小区的餐,看距离近,想着能赶在时效内送完,就没多想。 结果骑到医院门口的十字路口时,一辆电动车突然变道,他为了避让,连人带车摔在了非机动车道上,手里的外卖袋却死死攥着没松。 爬起来的时候,张师傅才发现膝盖火辣辣地疼,裤腿磨破了个大洞,渗出血来。他先摸了摸外卖袋,粥桶没洒,心里松了口气,可再看手机,距离超时只剩15分钟了。 他想给小周打个电话说明情况,又怕对方等着吃饭,纠结了几秒,还是决定先送餐。刚一挪步,膝盖疼得钻心,旁边路过的热心市民看他伤得不轻,劝他赶紧去医院处理,还帮他打了120。 “师傅,你这伤得去急诊清创,刚好顺路能到市一院,你要不先跟车走?”救护车医护人员检查完他的伤口说。 张师傅突然想起手里的外卖,一拍大腿:“我还有个订单没送,就在市一院住院部!”医护人员愣了一下,也没多说,让他把外卖放好,扶着他上了救护车。 这边小周等了快20分钟,心里有点打鼓——不是催单,是怕小哥路上出什么事。她之前刷到过外卖员雨天送餐摔车的新闻,越想越担心,正准备打开软件给小哥发消息,就听见病房门口传来熟悉的外卖提示音: “您好,您的外卖到了!” 她赶紧掀开被子下床,刚走到门口就愣住了:门口站着的小哥穿着湿透的蓝色工服,裤腿卷到膝盖,缠着一圈厚厚的纱布,纱布边缘还能看到没擦干净的泥点,手里稳稳拎着她的外卖袋,身后还跟着个穿白大褂的护士。 两人四目相对,小周先是没忍住“噗嗤”笑了出来,笑着笑着眼睛就红了,赶紧上前扶他:“师傅,你这是咋了?怎么还坐救护车过来了?” 张师傅挠了挠头,有点不好意思:“没事没事,就是雨天路滑摔了一下,刚好救护车要去急诊,我想着你还等着吃饭,就顺道过来了。 你赶紧趁热吃,这粥我一直放怀里捂着,没凉。”说着就把外卖递过来,手指因为攥得太紧,指节都有点发白。 小周接过外卖,触手还是热的,打开盖子,葱花和米粥的香味飘出来,她鼻子一酸,拉着张师傅要去急诊缴费:“师傅,你这伤得处理啊,医药费我给你出!” 张师傅赶紧往后退,摆着手说:“不用不用,平台有意外险,门诊费能报,你别操心这个。你肠胃炎刚好,赶紧回去坐着,别着凉了。” 说完,他还特意看了眼小周的输液管,确认没松才转身,跟着护士往急诊走,走之前还回头喊了句:“粥不够再点,我下午还在这片区!” 小周坐在病床上,吃着热粥,眼泪却掉在了粥碗里。 她把这事拍了张照片发在朋友圈,配文“住院遇到的神仙外卖小哥,原来陌生人的善意能这么暖”,没一会儿就收到了几十条评论,有人问粥铺地址,说要多点点他家的单支持小哥,还有同事说下班要去医院看她,顺便给小哥带点云南白药。 后来小周才知道,张师傅那天处理完伤口,下午又接着送了10单,直到晚上8点才收工。 她通过外卖平台联系上小哥,转了200块钱让他买营养品,小哥没收,反而给她发了条消息:“妹子,你好好养病,比啥都强。我们干这行的,能把餐安全送到,客人能体谅,就够了。” 其实那天成都的雨,比天气预报里说的要大得多。据本地交通部门的数据,当天市区非机动车道事故率比平时高了近30%,其中近一半是外卖、快递小哥。 很多人总说“外卖员和用户之间矛盾多”,可实际上,像小周和张师傅这样的故事,每天都在城市里发生:用户备注“雨天路滑不用急”,小哥把外卖放在门口时轻轻敲门说“麻烦拿一下”,这些细碎的体谅,才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温度。 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,就是两个普通人——一个生病住院想喝口热粥,一个摔了伤还惦记着送餐——却因为一份外卖,把善意递到了对方手里。 这种不刻意的温暖,比任何煽情的故事都动人,也让我们明白:生活里的光,从来都不是来自什么轰轰烈烈的瞬间,而是藏在陌生人递过来的一份热粥、一句“没事吧”里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笑麻了!”8月28日,四川成都,一女子住院期间点了份外卖,不料,骑手突然给她打来
【7评论】【6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