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对华打“代理人”关税战,哪些国家会“赴汤蹈火” 近期,美国在对华贸易政策上出现新动向:从直接加征关税转向鼓动“代理人”关税战。这一策略试图以关税豁免为诱饵,推动其他国家对中国采取贸易限制措施,从而维持其对华围堵的态势。 然而,这些被推至前线的国家,是否真能从中获益?现实情况恐怕远非如此。 印度似乎是最早响应这一策略的国家之一。今年4月,美国副总统万斯访印期间,印度突然宣布对来自中国的钢产品加征12%的临时关税,明显带有向美国示好的意图。然而,美国并未轻易给予印度所期望的关税优惠,反而因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,对其加征50%的关税。印度的“投名状”不仅未换来实际利益,反而使自身陷入更复杂的贸易困境。 印尼也在试探类似路径。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镍矿生产国,印尼向美国承诺“优先供应”镍资源,同时加强对外资所有权的审查,明显针对中资企业。中国镍矿储量仅占全球3.16%,进口依赖度超80%,主要来源为印尼(占全球供应60%)和菲律宾。 这一做法短期内或许能换取美国的一些政治支持,但长期而言,牺牲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可能得不偿失。镍矿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市场需求高度依赖国际合作,选边站队反而可能削弱印尼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。 加拿大和墨西哥同样被卷入这场“代理人”博弈。加拿大盲目跟随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%的关税,却未料到中国迅速反击,对其油菜籽发起反倾销调查,并收取高额保证金。 墨西哥则计划通过2026年预算提案提高对中国产品的关税,以“保护本国产业”。这些国家或许希望借助对华强硬姿态换取美国的市场准入,但往往忽视了中国反制措施的精准与高效。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观,凡是美国有贸易顺差的国家,美国都可能要求他们充当对华关税战的“代理人”,欧盟、日韩、澳大利亚、越南等都有可能参与。 美国此举本质上是将贸易伙伴推向对华摩擦的前线,而自身则坐收渔利。然而,这些“代理人”国家面临的不仅是中国的反制,还有全球供应链紊乱带来的长期风险。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,多边贸易体系本就脆弱,各国若一味追随单边保护主义,最终只会加剧自身的经济不确定性。 历史早已证明,关税战没有赢家。以邻为壑的贸易策略不仅破坏全球合作氛围,也无法真正解决本国产业面临的挑战。 对中国而言,面对“代理人”关税战,既有反制的决心与能力,也有通过谈判化解分歧的意愿。各国应当清醒认识到,追随美国对抗中国并非明智之举,唯有坚持战略自主、深化多边合作,才能在全球经济中行稳致远。 在这场由美国主导的“代理人”游戏中,最终愿意为美国“赴汤蹈火”的恐怕得不到什么便宜,因为中国也不是好惹的,看看加拿大的下场就知道了。
中方“鹰派”代表李成钢抵美!手把手教世界如何挺直腰杆和白宫谈判。 中美第四轮
【2评论】【8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