泪目!江苏南京,一名即将入伍的男生,来到经常光顾的饭店吃最后一顿面,特意嘱咐老板多加一份牛肉,没想到,老板不仅免费赠送一份牛肉,还特意为男生准备了送行礼物,可男生吃完面后,默默离开,没有拿走桌上礼品, 网友:不拿群众一针一线,这个准新兵可以! 这个男生叫陈宇,19岁,家在南京溧水农村,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白色T恤,还是去年夏天表哥送的,袖口磨了边他也没舍得扔——平时练散打总穿这件,吸汗还耐造。 他爸在苏州工地做木工,一年回不了几次家,妈在家照顾瘫痪的奶奶,家里的事大多靠他扛。 陈宇从小最佩服的人是爷爷,老爷子是退伍老兵,当年在西藏戍边,退休后总跟他讲部队的规矩:“咱当兵的,别说是群众给的礼物,就是一口水,也得问清楚能不能喝,拿人家东西,就把军民的情分变味了。” 去年冬天爷爷走了,陈宇把爷爷的旧军帽放在枕头边,征兵通知下来那天,他对着军帽磕了三个头,算是告慰爷爷。 这家“张记牛肉面”开在陈宇家附近的镇上,老板张建军52岁,做面的手艺是跟父亲学的。 陈宇从高二开始,几乎每个月都会来个三四次——那时候他在镇上的武馆练散打,准备考警校,后来听说征兵政策,临时改了主意。 张叔对这个沉默的小伙子印象深,每次陈宇来,不用开口就知道他要啥:“加个卤蛋,多放辣椒,面煮硬点,吃完还得去训练。” 有次陈宇练得脚崴了,一瘸一拐来吃面,张叔看着心疼,特意在面里多卧了个荷包蛋,说“补补,年轻人别硬扛”,陈宇要多付钱,张叔硬是把钱塞回他口袋:“下次多来几碗,就当帮叔拉生意了。” 陈宇来吃“最后一顿面”那天,天刚蒙蒙亮,他背着个旧帆布包,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物——第二天就要去部队报到,行李前一天已经寄去了军营。 推开门时,张叔正围着围裙揉面,抬头看见他,笑着打招呼:“今天怎么这么早?还是老样子?”陈宇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,声音比平时低了点:“张叔,今天多加份牛肉,明天我要去部队了,以后可能好久来不了了。” 张叔手里的面团顿了一下,抬头打量他,没看见什么特别的衣服,只注意到他眼里的认真,当即应道:“好,叔给你多浇点汤,吃暖和点。” 等面端上来时,陈宇发现碗里的牛肉比平时多了一倍,还多了一碟凉拌黄瓜。 “牛肉不用加钱,”张叔坐在他对面,从柜台底下拿出个布袋子,放在桌上,“里面是两双袜子,还有个保温杯,部队里天凉,能喝点热水。 袋子是你婶子昨晚缝的,上面绣了个小太阳,图个吉利。”陈宇看着布袋子上的太阳图案,手指捏了捏口袋里的零钱——那是他攒的零花钱,本来想今天多付点钱,算是感谢张叔一直以来的照顾。 那天陈宇吃得很慢,汤喝得干干净净,连最后一滴都没剩。张叔在柜台后面收拾,偶尔看他一眼,发现他好几次盯着布袋子,手伸到一半又缩回去。 等陈宇放下筷子,他从帆布包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现金,数了数,比平时多加牛肉的钱还多了15块,轻轻压在碗底下。 然后他拿起帆布包,对着柜台方向弯腰鞠了个躬,没看桌上的布袋子,转身轻轻带上门走了。 张叔收拾桌子时,看到碗底的钱,又看了眼没动的布袋子,鼻子突然一酸。他拿起布袋子,摸了摸上面的太阳图案,想起自己年轻时想当兵没当成的遗憾,当即拍了段短视频,把钱和布袋子都拍了进去, 配文:“这小伙子,比我当年懂事。”没成想视频被镇上的人转到网上,不到一天就有几十万点赞。 评论区里全是感动的留言——有老兵说“当年我入伍,老乡给我塞了袋花生,我跑了三里地追上去把钱还了,这规矩不能破”;有南京网友说“咱南京人就认这份实在,张叔暖心,小伙子更有志气”; 还有人说“现在的年轻人总被说‘娇生惯养’,可陈宇这样的孩子,心里装着规矩,记着本分,这就是咱军人的好苗子”。 后来有人问张叔,陈宇没拿礼物会不会失落?张叔笑着摇头:“不失落,反而高兴。他没拿礼物,是记着当兵的本分,这份心比啥都金贵。 那袋子我还留着,等他探亲回来,我再给他——到时候跟他说,这不是群众给的‘好处’,是叔的一点心意,咱军民的情分,得这么处才长久。” 其实这事儿不大,就是一碗面、一份没被带走的礼物,可里面藏着的,是老百姓对军人的牵挂,更是军人对群众的尊重。 陈宇没穿军装,却用行动践行了爷爷的嘱托,守住了军人的规矩。这样的准新兵,这样的军民情,才最让人热泪盈眶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“想不发财都很难!”江苏苏州,一餐馆老板娘因睡过头迟到,被顾客叫打电话叫醒,结果
【3评论】【1点赞】
狂奔的蜗牛
他的短视频是从哪里被人发现并传到网上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