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0年,马承源在香港的一家古玩店闲逛,看到角落里有一套青铜编钟。马承源问价,店主暗喜,直言道:“六万港币,你要的话五万。” 马承源,上海博物馆的灵魂人物,中国青铜器研究的顶尖专家,生于1927年浙江宁波。他从年轻时就扎根文物研究,凭着一双火眼金睛和扎实的学术功底,成为业内公认的青铜器鉴定大师。早年在上海博物馆,他常埋头于古籍和拓片,研究青铜器的形制、铭文和工艺,积累了深厚的经验。20世纪90年代前,中国文物外流严重,香港作为交易中转站,成了国宝流失的关口。马承源深知这点,多次亲赴香港古董市场,寻找被遗忘的珍宝。他每次出行都带着笔记本和鉴定工具,逐一检查器物,力求不错过任何线索。他的目标明确:为国家追回流失的文物,守护中华文化的根脉。他的身影常出现在香港街头,步伐稳健,眼神专注,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。上海博物馆在他的努力下,逐渐成为中国青铜器收藏的重镇。他的研究成果和鉴定案例,至今仍是文物界的标杆。 1990年,马承源在香港古董街的一家小店发现十四枚青铜编钟。这些编钟被随意堆放在角落,表面蒙尘,少有人问津。店主报出六万港币的价格,见他有兴趣,又降到五万港币。马承源仔细检查,发现这些编钟的铭文并非铸造而成,而是手工刻制,与传统青铜器工艺截然不同。此前,店主曾请多位专家鉴定,皆认为这些是赝品,因此无人购买。马承源却凭借多年经验,认出其形制和铭文风格与战国时期的晋国青铜器高度吻合。他当即决定购下这组编钟,尽管价格远超预算。他迅速联系朋友筹措资金,完成交易后将编钟带回上海博物馆。这组编钟的特殊工艺引起了他的注意,他开始深入研究,记录每枚编钟的尺寸、纹饰和铭文,试图破解其来历。店主则以为自己甩掉了“假货”,浑然不知这组编钟的真正价值。 两年后,1992年,山西运城一座晋国墓葬的发掘震惊考古界。考古队清理出两枚青铜编钟,其形制和纹饰与马承源购得的十四枚完全匹配,组成一套完整的十六枚编钟。专家推测,这十四枚编钟极可能是盗墓者从该墓葬中偷出,辗转卖到香港。马承源的判断被证实,这组编钟不仅真品,更是晋国时期的珍贵文物,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。他将这套编钟捐给上海博物馆,编钟被妥善保存,成为馆藏瑰宝。2002年,国家文物管理局将其列为首批不可出境的文物之一,确立了其国宝地位。1995年,马承源在香港另一家古玩店发现一件刻有“吴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”铭文的青铜器。这件器物造型精致,铭文清晰,指向吴王夫差为一位平民女子所铸。店主开出150万港币的高价,马承源仅带20万港币,资金缺口巨大。他四处奔走,联系香港实业家何鸿章,最终说服其出资购下此器。何鸿章被他的执着打动,将器物捐给上海博物馆。马承源一生为博物馆收集了数万件文物,仅在香港就追回300余件青铜器和玉器。这些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,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。 马承源的文物追寻之路贯穿了大半生。他不仅是一位学者,更是一位为国家文化奔走的实践者。他的工作让上海博物馆成为中国文物保护的重要阵地。他去世于2004年,享年77岁,留下了无数珍贵文物和感人故事。他的努力让流失海外的国宝重归祖国,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。那些被他带回的青铜器,至今在博物馆展厅中静静诉说历史。
1990年,马承源在香港的一家古玩店闲逛,看到角落里有一套青铜编钟。马承源问价,
历史趣闻社
2025-08-31 00:01:29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