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9年,曹德旺去香港出差,一个客户请他吃饭,结果到了吃饭的地方,曹德旺却懵了,迎面而来的是一群貌美肤白、身材高挑的美女。 曹德旺出生在1946年的上海,后来全家搬到福建福清。他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,9岁才上学,14岁就辍学了,靠摆摊卖水果、拉板车、修自行车混日子。生活的磨砺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,对生意场上的人情世故看得透彻。1976年,他在福清高山镇一家水表玻璃厂当采购员,眼看着工厂年年亏本,工人连工资都发不出。1983年,他咬牙承包了这家厂,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改进了生产流程,搞三班倒,当年就赚了20万的利润。这让他在当地小有名气,也为后来的创业埋下种子。 1985年,曹德旺去武夷山玩,偶然发现进口汽车玻璃贵得离谱,一块得卖几百上千块,而国内压根没人做这行,全被外国品牌垄断。他脑子一转,觉得这是个大机会。1987年,他拉了11个股东,凑了627万,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,专攻汽车安全玻璃。创业初期,厂里设备简陋,技术也不成熟,但他硬是靠着严格把控质量,慢慢站稳了脚跟。1993年,福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,成了中国第一家引入独立董事的民营企业。曹德旺的生意越做越大,福耀的产品不仅占了国内65%的市场,还出口到北美,拿下10%的份额。他做生意有条铁律:诚信第一,质量为本,绝不搞歪门邪道。这原则让他在行业里站得稳,也赢得了不少客户的敬重。 1989年的香港之行,表面上是客户请吃饭,实际上却让曹德旺看清了生意场上的套路。郭总是个精明的经销商,从福耀买边角料加工景观地灯,每片成本5毛,转手能卖3块,利润高得让人眼红。但问题来了,边角料质量参差不齐,供货时间也拖拖拉拉,郭总急了,想通过这场豪华招待跟曹德旺套近乎,稳住供货。曹德旺一进娱乐场所,看到那阵势,立马觉得不对劲。他是内地来的,规矩严,这种地方去了容易惹麻烦。他当场谢绝,掏了几百块港币摆平场面,带着郭总去了咖啡厅谈正事。郭总坦白了想稳定供货的心思,曹德旺听完没急着答应,而是点出问题:边角料本身就不靠谱,质量没法保证。他建议郭总改用定制的优质玻璃,每片1块钱,磨边钢化,质量和供货都有保障。郭总一听,觉得这法子靠谱,当场拍板合作。 这事让曹德旺意识到,福耀的边角料生意有漏洞。客户需求没摸透,定价也不合理。他回厂后立马召集销售团队,开会复盘,决定砍掉边角料的随意卖法,改推标准化生产。这不仅解决了郭总的问题,也让福耀的业务更规范。郭总的地灯生意因为货源稳定,越做越顺,赚得盆满钵满。曹德旺还定下规矩,接待客户得有分寸,不能搞得太夸张,免得像郭总这样,钱花了不少,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算盘。他这人做生意,讲究个实打实,讨厌花里胡哨的套路。 另一件事更能看出曹德旺的为人。1990年代,他在福清买了80亩地建厂,镇长推荐了个闽侯人承包推土工程。市场价每立方3块左右,这人却报了个0.8元的低价,曹德旺觉得有猫腻,但镇长急着签合同,还拍胸脯担保。他只能同意,但没放松警惕。结果,闽侯人签了合同就不动工,天天送礼,先是金镯子,后是红包,再后来还请吃饭,摆了一桌子山珍海味。曹德旺全推了,摆明态度:合同定了就得干,送礼没用。眼看工期快到,工程还没影,镇长坐不住了,亲自出面找人把活儿干完。结算时,曹德旺没按0.8元的低价算,而是给了2.8元,还提醒对方,做生意得讲诚信,耍小聪明迟早吃亏。闽侯人被这话点醒,后来成了福耀的长期合作伙伴,盖了不少厂房。 曹德旺的生意经,不是光靠精明算计,而是靠原则和眼光。他回厂后,把香港那事的经验教训用到公司管理上,优化了生产和销售流程,福耀的汽车玻璃越做越强,2023年营收超过331亿,全球市场占了34%。他还捐了100亿筹建福耀科技大学,培养技术人才,干得热火朝天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做生意得有底线,讲诚信,尊重对方,才能走得长远。福耀能有今天,靠的就是这份实在和坚持。
上海,女顾客辱骂店员近十分钟。店员:漏了一杯饮料。发现后第一时间送了一杯,后来整
【3评论】【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