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解放后,抗日英雄谢晋元遗孀带着4个儿女流落街头、走投无路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写了一封求助信,递给了陈毅市长。 那时候天特别冷,凌维诚带着四个瘦弱的孩子挤在破庙里,孩子们冻得小脸通红。她心里直打鼓,不知道这封信能不能送到市长手里,更不敢想真会有人管他们。 凌维诚不是普通人家出来的女子。她1907年生在徐家汇一个商人家庭,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小姐。从小读的是好学校,弹钢琴拉小提琴样样在行。 1929年她在汉口嫁给了青年军官谢晋元,那会儿谁都不理解她为啥要找个当兵的,可她就是铁了心跟着丈夫。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前,谢晋元预感形势不好,把怀孕的妻子和三个孩子送回广东蕉岭老家。临走时他拉着凌维诚的手说:“等打赢这场仗,我就来接你们。”凌维诚怎么也没想到,这一别竟是永诀。 在广东乡下,凌维诚的日子彻底变了样。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上海小姐,到赤脚下地干农活的农妇,她学会了挑粪种地,洗衣做饭。 谢晋元的大哥早逝,留下孤儿寡母,公婆又年迈,一大家子人都指望她一个人。支撑她熬下去的就是丈夫那句“抗战胜利就来接我们”的承诺。 1941年4月24日,噩耗传来,谢晋元在孤军营被日伪收买的叛徒刺杀身亡。 凌维诚当时正干着农活,听到消息手里的碗啪嗒一声摔得粉碎。她愣了好久,嘴里反复念叨:“他说过会回来的……”看到四个年幼的孩子,她强忍悲痛擦干眼泪,决心一定要活下去。 为了孩子和生活,凌维诚辗转去了重庆求助国民政府。蒋介石派宋美龄接待了她,宋美龄拉着她的手用上海话安慰:“侬放心,国家勿会忘记侬!” 结果只拿到五万法币抚恤金,连孩子学费都不够。蒋介石承诺“等抗战胜利后定当照顾”,这话后来成了空头支票。 1946年,凌维诚带着四个孩子回到上海。她登报告知“抗日将领谢晋元妻携子女返沪”,没想到第二天就来了几位衣衫褴褛的老兵。 这些人是“八百壮士”的幸存者,见到昔日战友沦落至此,凌维诚心如刀绞泪流满面。老兵们说许多人无家可归,亲人离散。凌维诚坚定地告诉他们:“团长不在了,他的责任我来担!” 她开始四处奔走求助,用自己的抚恤金和积蓄接济困难老兵。找政府部门希望为老兵争取安置就业,却处处碰壁。 她不放弃,寻求谢晋元生前战友帮助:“看在谢团长份上,帮帮老兵吧!”经过努力,一些老兵在铁路、码头等处找到工作。但凌维诚的积蓄很快耗尽。 1948年内战加剧,上海物价飞涨。凌维诚独自抚养四子,生活更加艰难。最让她痛心的是,四位生活无着的老兵铤而走险犯下死罪被处决。 凌维诚悲痛地为他们料理后事。见街头难民日益增多,她与谢晋元老部下李春林商议,利用谢墓周围和孤军营旧址空地搭棚安置难民,象征性收粮为租。 这点微薄收入对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,生活依然陷入贫困,一度流落街头。 1949年上海解放,走投无路的凌维诚给市长陈毅写信,陈述自家困境和丈夫的抗日功绩。她没抱太大希望,毕竟在国民党时代求助那么多次都石沉大海。 没想到陈毅市长看到信后高度重视,立刻批示:“谢晋元抗日立大功,其妻应妥善安置。”他甚至还亲自到凌维诚暂住的破庙探望。 走进阴暗潮湿的庙宇,看到蜷缩在草堆里的孩子和凌维诚补丁摞补丁的衣衫,陈毅的眼眶瞬间红了。 在陈毅的过问下,凌维诚一家被安置在吴淞路466号。老兵们也陆续得到安置返乡。陈毅还在市政府会议上强调:“英雄们为国捐躯,他们的家人就是我们的家人,再难也要把优抚工作做好!” 很快上海市优抚委员会正式成立,为全市烈属提供帮助。 凌维诚的生活终于安定下来。她在街坊邻居帮助下开了家小烟纸店维持生计。周围居民知道她是谢晋团长的遗孀,都特意绕路来照顾她的生意。 有位曾在四行仓库外围担任过民夫的老人,几乎每天都会来店里坐一会儿,给孩子们讲谢团长当年抗日的故事。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,让凌维诚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。 凌维诚的子女也都长大成人。大女儿在常州冶金厂做财务,二女儿在广东肇庆卫生系统工作。大儿子不幸患精神疾病,凌维诚不离不弃照顾至1970年离世。小儿子加入上海人民政府军。 晚年凌维诚每闻“八百壮士”老战友离世,便在笔记本上默默划去名字,心中充满哀思。1991年1月6日,84岁的凌维诚在上海病逝。 临终留下遗愿:“把我安放在宋庆龄陵园,与晋元相伴。”子女含泪应允,最终这对历经战火生离死别的夫妻合葬于上海宋庆龄陵园。 凌维诚用坚韧无私的一生,诠释了对丈夫的忠贞、对家庭的责任、对战友的道义。她是上海的女儿,是英雄的妻子,更是苦难中挺立的母亲。她的名字,与谢晋元一样,值得被我们铭记。 本文信息来源: 《中国网文化》--谢晋元次子讲述:母亲凌维诚—从上海小姐到谢晋元夫人 《黑龙江日报》--谢晋元等“八百壮士”:血战四行仓库 《中国妇女报》--“八百壮士”热血铸就不屈丰碑
上海解放后,抗日英雄谢晋元遗孀带着4个儿女流落街头、走投无路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
航天科技追梦人
2025-08-31 03:06:07
0
阅读: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