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3年7月,一只巨大的间谍气球从美国航母上起飞,目标:中国新疆核试验基地!几天后,为了打掉这个可恶的不速之客,在队友6次尝试均告失败的情况下,一架歼-6竟然在万米高空选择了同归于尽! 那年7月的一天,地面雷达突然捕捉到一团奇怪的信号。 位置在罗布泊上空,速度几乎为零,高度却惊人——两万米以上。 你没听错,那高度,放眼整个中国空军,没有一架战机能轻松摸到它的边儿。 起初,没人知道那是什么。 有人怀疑是气象气球,有人说是U-2侦察机残骸飘上来了,也有人猜,是美国在搞什么新花样。 但很快,答案揭晓了:这是美国的“金花鼠”高空间谍气球。 直接从航母上放飞,奔着咱们的核试验基地来的。 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气球。 它带着高清摄像头,还装着红外侦察设备,能在几十公里高空认出地面卡车的型号。 它不靠引擎,就靠平流层的风,一飘就是几千公里,还能实时回传数据。 对方算盘打得精:被你发现了也没事,打下来无所谓,反正没人坐里面,也不算“侵犯领空”。 问题来了:怎么打?空军第一时间调了两架歼-6升空。 结果刚爬到一万七千米,飞机就喘不上气了。 副油箱卸了,氧气系统加压了,飞行服穿得像进冷库一样厚,但发动机还是吃不消。 飞行员连影儿都没看到,只能返航。 接下来又换了人,第三批、第四批……总共六架歼-6轮番上阵,全军无功而返。 有人提议让地空导弹试试,可那高度,连当时最先进的红旗-2都打不到。 更要命的是,那气球还有电磁干扰装置,雷达锁不住,导弹根本无法制导。 眼看气球就要飘出侦察区,最后一张牌,落在了一个叫宋占富的人手里。 宋占富是空37师的老飞,飞过夜航,穿过雷雨,胆子大,技术硬。 关键是,他不说废话,接到命令只回了仨字:“我去。” 那天清晨,他驾驶编号“216”的歼-6,从西北某基地悄悄起飞。 这回,他把能拆的都拆了,连无线电都关了,为了省那点电。 目标在四十一公里外,飞控显示油量已经见底,回航或攻击,只能选一个。 可他没犹豫。他选择了“赌命一搏”。 飞机一路爬升,仪表盘的指针几乎贴在表底,机舱温度直逼零下四十度。 发动机轰鸣声越来越虚,像是随时会罢工。 就在高度逼近极限时,他终于看到了那个白点,像一团死死挂在天上的云。 他咬牙加速,逼近到190米!这距离,正常空战是要躲开的,可他没退。 一连11发23毫米机炮炮弹,像针一样扎进了那只“气球”的肚子。 爆炸瞬间,整片天都亮了。可问题又来了——气球碎了,碎片却被吸进了战机引擎。 左边熄火,右边冒烟,宋占富直接成了“滑翔机”。 他关闭所有动力,靠着惯性从一万七千米高空滑翔。 没人知道那20分钟他经历了什么,指挥中心一度判定他“牺牲”。 直到雷达屏幕上突然重新出现那个编号:“216”,返航中。 机场塔台一片沸腾。 飞机落地时,机身破损严重,机翼焦黑,宋占富脸上全是霜,走下舱门却站得笔直。 那年他三十岁,执行任务后被记一等功。可很多年后,他始终不愿多谈那次“气球之战”。 此后的事,你大概猜到了。 中国开始加速研制新型防空导弹系统,红旗-9横空出世,专治这类高空目标。 2019年,一枚PL-10空空导弹,仅用30秒,就干掉了一只高空侦察气球。 那场景,像是对1973年的一次回敬。 信息来源:秘密核试基地马兰经历公开:每次核试前都写下遗书——文汇报
为什么福建舰这么久还不服役?其实说白了,是因为福建舰的技术问题,没办法直接服役,
【1评论】【7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