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3年,92岁的前北大校长周培源晨练回家后,对着妻子说:“我爱你!”妻子回看丈夫一眼,语气稍有不耐烦地说:“看你有点疲惫,赶紧去休息!”谁知,周培源躺下后,竟再也没有起来。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 邻居们早已习惯了每天早晨从周家传来的这声告白,自从年过半百右耳失聪后,周培源说话总是特别响亮,这声“我爱你”成了晨间不变的节奏。 对这对老夫妻来说,浪漫不是年轻人的专利,而是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。 回看1930年,28岁的清华教授周培源还是个单身汉,整天沉浸在物理研究中。朋友刘孝锦看不过去,拿来一沓姑娘照片让他挑选。 翻着翻着,周培源的手指停在一张合影上,那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“八美图”,正中间笑眼弯弯的女孩王蒂澂是公认的校花。 初次见面时,这个理科学者显得笨拙又真诚。餐桌上见王蒂澂吃得少,他一个劲地给她夹菜,连她不吃的韭菜也堆满了碗。 王蒂澂后来总是笑着回忆:“这人真真的傻气。”但正是这种傻气打动了她,尽管当时还有叶企孙和陈岱孙这样优秀的竞争者,她还是选择了周培源。 1932年,他们在清华园举行婚礼,校长梅贻琦亲自主持。婚后生活温馨甜蜜,很快有了两个女儿。但命运的考验也随之而来,王蒂澂突然患上肺结核,在当时这几乎是不治之症。 为了治疗,王蒂澂被送到香山疗养院隔离,离清华园有25公里远。周培源一边照顾两个幼女,一边坚持每周骑车去探望妻子。 无论刮风下雨,他从未间断。有时被护士拦在门外,他就偷偷爬到窗台外,只为了让妻子看上一眼。 一年后奇迹发生了,王蒂澂竟然康复了。但考验并未结束。抗战爆发后,清华大学南迁,与北大、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大。 周培源带着家人迁往昆明,住在偏远的山村里。当时王蒂澂刚生下第三个女儿,身体虚弱,周培源既当爹又当妈,晚上哄孩子睡觉后还要备课到深夜。 为了方便往返,他买了匹马取名“华龙”,每天天亮就骑马送女儿上学,再去联大上课。“周大将军骑马授课”成了校园一景。生活虽然清苦,他却省下钱给妻子买了一件皮大衣。 1943年,周培源获得赴美进修的机会,带着全家前往美国。美国政府极力挽留这位人才,承诺提供优厚待遇和永久居留权。 但1947年,周培源毫不犹豫地带着全家返回战火纷飞的祖国,继续为中国的科教事业奉献。 回到祖国后,周培源先后在清华和北大任教,1978年出任北大校长。无论工作多忙,他始终保持着每天对妻子说“我爱你”的习惯。 两人还有共同的收藏爱好,1988年他们将珍藏的145幅书画珍品无偿捐献给国家。 晚年王蒂澂因病瘫痪在床,周培源推掉所有应酬亲自照顾。因为右耳失聪,他每天的那句“我爱你”说得特别响亮,连邻居和路过的学生都能听到。 王蒂澂有时会觉得不好意思,嗔怪道:“你好烦啊。”但这份甜蜜的抱怨持续了六十多年。 1993年11月24日,周培源照例晨练、告白,然后永远地睡去了。王蒂澂没有嚎啕大哭,只是默默写下一张纸条放进丈夫的口袋:“培源,你是我最亲爱的人,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!” 2009年,99岁的王蒂澂临终前对女儿说:“我又梦见你爸了,我要跟他去了。”十六年的等待后,这对爱人终于在天堂重逢。 从清华园到西南联大,从北平到昆明,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,周培源和王蒂澂用一生诠释了爱情最美好的样子。 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,只有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坚守。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爱无关年龄,浪漫可以是一辈子的承诺。 时至今日,在北大的校园里,似乎还能听到那个右耳失聪的老教授每天清晨的那句响亮告白——那不仅是一句情话,更是一个中国学者对爱情、对家庭、对祖国最庄重的承诺。 信息来源: 澎湃新闻—追忆周培源:和爱因斯坦一起搞研究,与妻子相濡以沫61年
中国最大汉奸是谁?远比汪精卫更加可恨。若是无他,日本连中国大门都进不了。麻烦各
【2评论】【17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