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陶宛为啥会选出一位入阁不满1年,年仅44岁的女总理?因为素人式女性领导者的顺从性和操控性更好,更容易被塑造为完美代理人。前几天,立陶宛议会举行特别会议,投票批准鲁吉尼埃内为新总理。 她是2024年首次当选立陶宛议会议员并进入内阁的,不仅是该国第四位女性领导人,还是一位从工会领袖快速崛起的“政治新人”。仅用10个月就从首次当选议员升任总理,这种逆袭速度在欧盟国家中都堪称罕见。 但这种政治现象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当代西方民主体制深层危机的缩影。正如柏拉图在《理想国》中的警示:“民主政体必然演变为煽动家统治的舞台”。如今,西方民主政治已变成了流量竞赛,政策则被简化成了热搜话题。 其实,当代西方选举政治早已背离“人民主权”的原始理想,演变成了一场资本与媒体联袂出演的奢华微短剧,谁掌握了操控算法流量的舆论工厂,谁就掌握了权力。 特朗普为啥要留下TikTok?因为他清醒的认识到,在传统媒体矩阵被民主党掌控的背景下,新兴社交媒体已成为其打破舆论垄断的最后阵地,仅凭他自己鼓捣的“真实社交”平台根本就不够看。 立陶宛这位政治新星的迅速崛起,恰恰就是这种“流量政治”的典型体现:选举不再考量政绩与能力,而是沦为人气比拼真人秀。完整诠释了金主资本与政客之间的闭环与循环:政客需要金主资助才能当选,金主需要政客让利才能盈利。 这个案例虽然很经典,但最经典的还是冯德莱恩。其丈夫与孩子都是美国人,她竟然能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,执掌欧洲最高行政权柄,推动一系列明显损害欧洲利益的政策。 她和特朗普政府达成的关税协议,美国什么都不用付出,就让欧洲喜提一个大礼包:“15%的关税+购买3000亿美国油气+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。”最离谱的是欧盟放开关税壁垒,让美国农产品长驱直入。 就这样一位香蕉人,不仅能当欧盟委员会主席,而且还能连任。各国议员发动对她的不信任投票,结果居然没通过。民主的遮羞布被彻底撕开,露出其作为利益集团玩物的本质。 现在,欧洲政治中有个非常诡异的现象,就是女性议员和领导人的比例越来越高,而且是非常之高。比如,34岁的桑娜·马林于2019年12月出任芬兰总理,成为芬兰最年轻总理和第三名女总理,也是当时全球最年轻领导人。 这事表面是性别平等的进步,实际是权力让渡的精致伪装。当欧洲各国作为政治实体越来越空心化,其国家主权不断向上转移给欧盟,向外转移给美国。各国领导人所需要的就不再是政治魄力与战略眼光,而是执行外部指令的顺从性与可操控性。 而女性领导者,特别是政治素人,往往更容易被塑造为理想代理人。一是她们缺乏自己的政治根基与团队,导致其更加依赖外部智囊与幕后指导。二是她们作为打破玻璃天花板的象征,天然具备道德光环,可有效消解外界对政策的实质性批判。 立陶宛新总理的快速晋升,就是这种逻辑的极致体现。从政不足一年便登顶立陶宛权力巅峰,绝非因为其能力超群,而是因为她恰好符合了某种权力配置的需求。 还有个更经典的现象,北约国防部长会议的“女性脱口秀”现象,简直匪夷所思。当国防!这个本该最需要战略理性与决断力的领域,都交给政治经验有限的女性和白左政客时,欧洲其实已经主动交出了自己的战略自主权,甘愿成为美国地缘政治博弈的附庸。 其实,立陶宛这类欧洲小国的治理难度,可能跟治理中国一个县差不多。人口稀少、面积微小、国防外包、外交跟从,这样的政治实体更像是一个大型物业管理公司,而非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。 在这种背景下,领导人的选拔标准就自然会被异化:不需要深厚的政治历练,不需要对国家战略进行深刻思考,只需要懂得表演和顺从就够了。 俄乌冲突就彻底暴露了这种政治安排的致命缺陷,欧洲原本还有实力坚持战略自主,却选择“躺平”让美国主导;原本可以寻求外交解决,却甘愿充当美国地缘战略的炮灰。这种“被奸杀却还自称满意”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,在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。 其实,现代西方民主早已名实分离,形式上保留着普选与多党竞争,实质上已经成为精英统治的外包装。普通选民被简化为流量数据与投票机器,在“金粉狗屎”与“银粉牛粪”之间进行伪选择,无论选哪个都无法改变权力结构的实质。 立陶宛年轻女总理的现象,预示着欧洲政治进一步走向表演化与空心化。当政治成为一场不需要经验积累的即时演出,当国家治理被简化为社交媒体上的形象经营,欧洲的持续衰落将不可避免。 所以,立陶宛年轻女总理的上台,并非民主的胜利,而是民主异化的最新症候;并非性别平等的进步,而是权力实质退场的标志。以进步之名,行退步之实!
立陶宛会转向吗?44岁的美女鲁吉涅内就任立陶宛新总理!别看她年轻,已经在
【5评论】【8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