赖清德怎么也想不到,一封来自大陆的邀请函,竟然直接送到了2300万台湾同胞手中! 一封写给台湾“各界同胞”的信,悄然间引爆了两岸的舆论场。 表面看,这是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宣布的一份阅兵邀请,纪念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80周年。 但实际上,它的目标不是谈判桌,而是人心。 大陆这次选择绕开台湾当局的官方渠道,用一封温情的“信”代替公文,姿态放得柔软,意图却十分清晰。 这步棋被看作是一次“破冰行动”,旨在直接与台湾民众对话,进行一场“柔中带刚”的情感渗透。 它巧妙地将“抗战胜利”与“台湾光复”这两个历史节点绑定,构建了一个无法分割的共同记忆,向岛内传递出一个强烈的归属感信号:“这是我们共同的历史,台湾是其中的一部分”。 这一操作,等于把一场宏大的阅兵仪式,转化为台湾同胞可以亲身参与和见证的体验。 解放军方阵所象征的,不再仅仅是威慑,更被赋予了带来国家秩序与安全感的新内涵。 这显然是一场高明的“心理战”,大陆向前迈出一步,期待的是台湾同胞能感受到这份诚意,也同样向前一步。 这封邀请函,在赖清德当局看来,就像一块压在心口的巨石,令他们神经紧绷。 台当局的反应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,带着慌乱与被动,很快启动一系列举措,急切地想筑起一道防火墙,阻止台湾社会的各个层面参与这场纪念活动。 首先成为重点防范对象的,是曾经握有军政资源的退休军官与官员,他们被严厉警告,不许擅自赴陆参加,更被以“取消退休金”相威胁。 紧接着,艺人和文化圈人士也被点名警戒,生怕有人在公开场合表达认同。 甚至连网络空间都被纳入监控范围,凡是转发相关纪念内容的,都可能被删除、封禁。 大陆打出的是一张“共同历史牌”,凸显两岸曾在抗战中同仇敌忾、共御外侮的记忆。 而赖清德却选择彻底相反的路径,他试图用模糊的“终战日”来替代“抗战胜利”,淡化胜利的荣光,消解两岸共享的荣誉感与归属感。 赖清德真正害怕的,不是阅兵的规模与声势,而是它可能唤起的“血浓于水”的情感共鸣。 那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共同记忆,一旦被唤醒,便会动摇他赖以生存的“对立叙事”,这才是台当局最无法承受的危险。 但是,“抗中保台”的叙事早已疲态尽显。 民进党当局的民意支持率持续下滑,“大罢免”的失败更是其民意基础崩塌的缩影。 台湾民众,尤其是年轻人,对空洞的政治口号越来越厌倦,他们更关心的是就业和民生。 许多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作出了回应,申请台胞证,亲自去四行仓库打卡,这些民间的、自发的行为,正在悄然消解着官方的政治封锁。 说到底,这封邀请函证明了,当政治操弄遭遇真实的民心流向时,是多么不堪一击。 两岸关系的未来,将越来越多地在官方议程之外的“人心”层面展开。
要数台湾同胞谁最不怕民进党当局的恐吓,敢坚持来看阅兵的,旺旺集团的蔡旺庭肯定算其
【2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