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其林星级餐厅董事、星级酒店行政总厨、杭帮菜馆创始人,他们都来自这个学校

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5-09-01 13:31:46

众所周知,厨师行业非常看重师承。在杭州,除了几位杭帮菜大师培养了诸多弟子,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“师门”,那就是几个有烹饪专业的职业技能学校,始建于1958年(前身为杭州市劳动局技工学校)的杭州第一技师学院就是其中之一。我之所以对它特别感兴趣,是因为在平时的采访中,时不时会遇到或听说这所学校毕业的校友们:张勇、俞斌、董晔晖、杨育、郭连宝、马坤山、徐鹏等等。厉害吧?都是杭州餐饮界大咖。

在今年的毕业季时,我特意去看了他们的“技能运动会”,烹饪专业毕业生们在技能运动会上的水准,让我叹为观止。

传统与创新

每年,杭州第一技师学院都会为毕业生举办一场“技能运动会”,今年已经是第十九届了。在这个运动会上,设置了涵盖智能控制、智能制造、医药健康、生态园林、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的竞赛项目,单餐饮相关的展台就让人目不暇接。

茶艺区有宋式点茶,为宋宴做点睛之笔。咖啡区不但有传统的冰美式、冰拿铁、卡布奇诺和焦糖玛奇朵,还有特调的春日椰海、日落美式、海盐冰川等等。更有看头的是以“月夜幻境”为名的调酒区,绿色的“宫崎骏的夏天”、粉红色的“恋爱脑”、蓝色的“西湖水”,每一款都很年轻。

同样闪耀着青春的还有食材雕刻和烘焙上的图案,讲真,在那一个多小时里,我都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学烹饪了。

最赞的是不同主题的宴会设计,“三重玲珑贺寿宴”、“学梦同辉宴”、“春韵嘉宴”,从食材到菜式再到出品,设计者要考虑的环节很多,甚至还要有成本核算。有同学向我透露,他们的流程是几个同学一组,确定主题后设计菜式与成本,上报后申请到费用,然后再不断调整菜品。听下来,跟餐厅主厨要做的工作也大差不差了。

在极具观赏性的花式蒸饺技能竞赛与职业体验区,学生们现场制作不同形状的蒸饺,好精致啊!我眼巴巴地等在那蒸锅边上,盼着建德包子赶紧出锅。

早前听说有这样一个培养厨师的学校时,我的眼前就跳出那个著名的广告画面,一排排的大锅支棱起来,一排排的厨师手拿锅铲奋力翻炒着。所以逛完比赛区,就迫不及待想去找那样一个地方,还真的有哦。窗明几净,整齐排列,这里不仅仅是学生们练习的地方,也是学校邀请名厨讲学时展示厨艺的教室。

积累与坚守

细数采访过的名厨,都已经至少积累了20年的工作经验,在厨房里掌勺30年的也不在少数,所以“名厨”这一称号,总是得之不易。还记得采访如院主理人傅月良时,他曾说“现在是最好的年纪,既有长期的积累,又有精力搞创作”。

这些年,我发现目前做杭帮菜(或浙江菜)的餐饮机构里,名气最大的一批杭州本地厨师都至少45岁了,而年轻一代的主厨基本上都是外地人,我总是在想,当下还有杭州孩子去学烹饪吗?其实在学校里,烹饪依然是热门专业之一,而且第一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在“市场上”非常抢手,每年的技能运动会也是用人单位(主要是星级宾馆)扎堆来“抢人”的大好机会,所以我们可以期待再过几年,也会有新人脱颖而出。

来看看这次采访的三位优秀毕业生。

董晔晖(西湖国宾馆餐饮部经理)

在西湖国宾馆著名的中餐厅紫薇厅,我给董晔晖(平时我们称他为“董师傅”)的第一个问题就是“当初为什么会去技师学院”,他非常明确地回答:“那是我自己一早就想好的。”董师傅跟我聊起90年代杭州初代“私人饭店”聚集的武林路,我使劲回忆了一把,脑海里浮现出“喜乐”、“联合阁”、“龙凤”。董师傅说就是那个时候,他觉得厨师的地位挺高的,再加上自己也喜欢吃……回顾这些年来采访过的各位明星主厨,这样在少年时期就清晰地规划好自己作为厨师的职业生涯,少之又少。

在学校里要学的东西很多,对董师傅来说各项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辛苦,我们想象中的苦练刀功、翻锅什么的倒算不上苦。而他在学校里养成了一个日后对他工作产生深远影响的习惯:坚持对美的观察。
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董师傅都会购买时尚杂志,这事儿我也干过很多年,只不过我看的是美妆信息和服饰搭配,董师傅看的是色彩搭配和精美的画面。同时只要有机会,他还会去博物馆看艺术展:“中餐虽然与西餐不同,但中餐需要自己的审美。”

于是我想起两年前在采访沈军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沈军时,他曾提到,这些年来一直都是他与董晔辉一起来担当重大宴会的“视觉设计师”,也就是负责将酒具、餐具等“摆出个花儿来”。当时他说:“审美这个事情啊,还真是天生的呢,小董不但能把菜的味道做好,还会把菜做得漂亮,这可不容易的。”

所以,天赋的背后也有很多努力在支撑。

接下来我们又聊了更多关于美食的话题,董师傅的爷爷是江苏人,会做好吃的淮扬菜,比如大煮干丝。这个好厉害!如此可以理解为他的美食记忆属于精致路线,以至于如今他在家做菜也要讲究一个摆盘。

在杭州,酒店餐饮与社会餐饮仿佛是站在同一赛道里卷,对紫薇厅来说,他们不参与卷,他们更像是“卷界标杆”。单以食材为例,董师傅与他的同事们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寻找新的优质食材,并且将各地的菜肴也一并带到杭州,并做了自己的演绎。

来看看这一季紫薇厅的作品。火腿丝瓜海蟹汤就是一道带有家常菜特色的靓汤,火腿与丝瓜都是杭州人夏日里的消暑搭配,而时令的海蟹加入后,为此汤提升了档次。

鲜鸡枞油淋清水鲈也采用了时令的鸡枞菌,与优质水源里的清水鲈鱼一起烹制,热油激发出菌子的香味,鱼肉则保持鲜嫩。

我还在这里吃到了一款蒸饺,那模样,跟之前在技师学院的技能学院里看到的一模一样哎,果然像杭州话说的“一个师傅教出来的”,很有传承意味。

在紫薇厅吃了饭,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隔壁的红吧,按季节推出的红食盒,始终是下午茶的颜值担当。

马坤山(好食堂、集艺楼创始人)

这几年为马坤山(我们都叫他老马)做采访,有时在西湖边人均600元的集艺楼,有时在文二菜场里人均60元的好食堂,能够在这两个价格区间游刃有余,也是很难得。

老马之所以入学技师学院的理由很简单:“我妈妈烧菜毛(很)好吃,我就想着能烧出跟她一样好吃的菜;而且学校包分配。”聊得开心了,老马又补充一条实在的:那时候有免费的工作服、工作鞋,以及每个月15元的补贴,再加上因为考试成绩好而获得的奖励,“我真当幸福得不得了”。好吧,想起自己87年时每个月5块的零花钱,非常理解。

当然也有“吃苦头”的一面,十几岁的少年要在教室里练刀工,在操场上练翻砂。老马跟我说,从实习期到毕业后在国营大饭店工作的头几年,对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体会不深,一直到后来自己承包厨房、开饭店,才意识到当初学的成本核算、营养搭配,都“很实用”,庆幸自己上学的时候还蛮认真的。

老马不只是考试成绩好,他去酒店实习期间,也能坚持每天早上七点多就上工。也就是在实习的时候,他第一次接触到高端宴席:“那个时候的3000块一桌啊,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活的基围虾呢,我赶紧拿个小本子,把每个菜的主料、配料都画下来,这样摆盘也有了,带回家研究了好久。现在回想起来,在学校里上课以及在饭店实习的阶段,都学到很多东西。”

毕业后,老马进了延安饭店,半年后以19岁的年龄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厨师长。21岁,老马辞职,开启他承包厨房、自己开饭店的职业新篇章,正是在他这一段经历里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,杨育(里园·八角杯主理人)。才知道杨师傅也是他的校友,都是科班出身。

我们的采访是在文二菜场旁边的好食堂里进行,那里有杭州人从小吃到大的家常味道,小碗菜有冷菜、热菜、炖盅、蒸菜、炖菜等五个品类,便宜的酱萝卜、肉末海带、虾皮水蒸蛋等才3元一份,果然是可以当作食堂天天去的,老马当初把自己的店称为“好食堂”大概就是这样的初衷。

杭帮菜厨师们的考试单品,香干肉丝一看就是基本功扎实,肉丝、香干丝、榨菜丝和韭菜丝都一样的粗细一样的长度。不带汤,只带焦香,家常的下饭神器之一。

另一个可见杭帮菜功力的菜是糖醋排骨,薄溜溜的面粉焦脆地包裹着排骨,收汁干净,酸甜适中。

相比之下,干菜头河虾汤的技术含量似乎要少一点,只要干菜头品质过得去、河虾够新鲜,随便烧烧也很鲜美,虾肉富有弹性,汤水清爽。

徐鹏(餐饮职业经理人)

在我认识的餐饮人中,徐鹏的知识储备相当深厚,后来才知道他从第一技师学校毕业后,曾留校做了好几年老师,之后才离职做了职业经理人。我能听出他在回忆校园时的留恋,还问过他“是否曾后悔离开了校园”,他说:“人的一生会面对很多次选择,比如我年轻时曾在学技术与赚钱之间选了学技术,后来又选择离开校园。没有想过是否后悔,这是一段人生经历。”

如今的徐鹏,还是很喜欢回到第一技师学院,他带我去观摩技能运动会那天,就在校园里遇到很多老同学、老同事。他还跟我聊道:“社交平台发达了,厨师要学会为自己发声,所以现在那么多厨师在拍视频,不是简单地教烧菜,而要有更多的表达点。”

徐鹏是第一技师学院的“职工子女”,他对当年的求学经历,印象最深的是练刀工的时候切到手,“痛啊”。但从此他与刀结下不解之缘,上学时第一把菜刀是班主任送的,刚开始跟着同学们一起练习切小料(葱姜蒜),再切丝、花、段,之后他竟有了雕刻的爱好。说起来,食材雕刻也是当年学烹饪时必学的科目,可买100斤南瓜搁床底下,有事没事拿出刀来刻着玩,也蛮厉害的对吧?

要想把南瓜雕得好看,除了手上的功夫,还要有审美,将审美延伸到摆盘上,就有了另一个乐趣:跟着师父们去参加烹饪比赛。后来还在圈子里打响了名头,时不时有朋友的朋友去比赛,力邀他加入,毕竟打比赛摆盘也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。而通过这些比赛,徐鹏觉得眼界大开,学习技艺、积累经验。

徐鹏对菜的理解,可以在玉皇捌号得到呈现。松叶蟹两吃是最近吃过印象深刻的松叶蟹,一吃为芝士焗,二吃为避风塘做法,都香喷喷的,很好地改善了松叶蟹肉略粗的口感。

脆皮妙龄乳鸽也用到了大红袍花椒,鸽腿里酿了鸽肉与糯米,我猜测这灵感也许是来自古早的八宝鸭,只是乳鸽做来更精致,鸽肉也更细嫩。

嫩莲炒虾仁有点像龙井虾仁里加了新鲜莲子,清新淡雅。今年夏天吃了很多与荷花相关的菜,真正get到莲子的好。

不同的主厨,拥有自己的经历,有的在同一个单位兢兢业业几十年,有的从单位离职后自主创业,还有的成为餐饮连锁机构的联合创始人,无论走了哪条路,最后都成为班里少数坚守厨师岗位的人——我打听了一下,毕业后几十年再看,他们班里的同学大约只有1/4的人还在“当厨师”。

每一份坚持都十分了不起。

0 阅读: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