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宗棠刘锦棠收复新疆前,新疆的戍边部队已经抵抗了12年,保留了巴里坤和哈密两颗火

浅笑挽云烟 2025-09-01 14:07:06

左宗棠刘锦棠收复新疆前,新疆的戍边部队已经抵抗了12年,保留了巴里坤和哈密两颗火种。 一说起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新疆,大家脑子里是不是立马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:清朝大军浩浩荡荡西出玉门关,一路势如破竹,打得侵略者屁滚尿流,收复百万河山。 这画面,没错,很提气。 但咱今天,想把镜头往前拉一拉,拉到左宗棠出兵前的整整十二年。 那十二年里,新疆是什么样? 简单说,就是一锅滚开了的沸水。 从南到北,烽烟四起,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几乎全面崩溃。 乌鲁木齐丢了,喀什噶尔丢了,叶尔羌丢了…… 一个个经营百年的军府要地,接连失陷。 清朝的官员和士兵,要么战死,要么自尽,场面惨烈无比。 更要命的是,中亚浩罕汗国的一个军官阿古柏,趁着这乱局就摸了进来。 这家伙是个狠角色,东征西讨,很快就整合了南疆,还一路向北扩张,建立了一个所谓的“哲德沙尔汗国”,背后还有沙俄和英国人的影子。 到了这个时候,新疆绝大部分土地,都已不在大清的版图之内。 从北京城里的地图上看,新疆那块地方,几乎是一片漆黑。 这仗,还怎么打? 换你,是不是也觉得这地方,怕是丢定了? 可就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,还有两颗微弱的火星,在顽强地闪烁。 这两颗火星,就是位于新疆东部门户的哈密和巴里坤。 它们就像两座被黑色海洋包围的孤岛,与内地的所有联系都被切断,四周全是敌人,随时都可能被风浪吞没。 但奇迹是,从动乱开始,到左宗棠大军入疆,整整十二年,这两座“孤岛”始终没有陷落。 为什么? 因为这里有一群被历史快要遗忘的硬骨头,还有一个叫何琯的旷世奇才。 何琯,当时是巴里坤的领队大臣。 这人不是什么战功赫赫的名将,但在绝境之中,却展现出了天才般的战略头脑。 面对几倍于自己的敌人围攻,何琯干了三件大事。 第一,收缩。 他没想着分兵去守那些外围的小据点,而是果断下令,把所有军队、老百姓、粮食、牲畜,全部收缩到巴里坤城里来。 集中所有力量,死守主城。 第二,种地。 围城最怕什么?断粮。 援军遥遥无期,城里的粮食吃一天少一天。 怎么办? 何琯的命令让所有人大吃一惊:在城里开荒种地! 他把所有军民都组织起来,变成了“军垦战士”。 硬是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,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。 这一招,简直是神来之笔,直接解决了长期坚守的命脉问题。 第三,团结。 光靠自己人还不够。 何琯积极联络城外那些还没有反叛的蒙古、哈萨克部族,跟他们讲道理,给他们好处,稳住这些潜在的盟友。 朋友多多的,敌人就少少的。 靠着这三招,何琯带着巴里坤的军民,硬是顶住了叛军一波又一波的疯狂进攻。 十二年啊,巴里坤这座孤城,就成了一枚钉子,死死地钉在了新疆的东大门上。 那么,何琯他们拼死守住的哈密和巴里坤,到底有多重要? 你打开地图看看就明白了。 这两个地方,是内地进入新疆的咽喉要道。 所有从甘肃过来的人马物资,必须先经过这里。 控制了这里,就等于把进军新疆的大门钥匙,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。 左宗棠的数万大军,要西征,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?后勤。 新疆地广人稀,大军吃什么,喝什么,马料从哪来? 这都是能要命的问题。 而哈密和巴里坤,水草丰美,又有农业基础。 何琯他们十二年的坚守和屯田,更是给这里攒下了宝贵的家底。 这就意味着,左宗棠的大军一出关,不用打一场恶战,就能直接得到一个完美的战略基地。 士兵可以在这里休整,粮草可以在这里集结,这里就是大军继续西进的桥头堡和加油站。 这为整个收复之战,节省了多少成本,降低了多少难度? 可以说,没有这两颗“火种”,左宗棠的西征伟业,就算不是不可能,也绝对会艰难百倍。 更有意思的是,历史好像总在重复自己。 往前倒推一百多年,康熙、雍正年间,大清为了平定准噶尔,打了长达七十年的仗。 那时候,清军采用的战略,和左宗棠几乎一模一样: 就是先死死守住哈密和巴里坤,把这里当成前进基地,然后积攒力量,一步一步向西蚕食推进,最终在乾隆朝彻底解决了问题。 你看,这套战术,是经过历史检验的,是成功的“祖宗之法”。 何琯和那些无名英雄们,在黑暗中的浴血坚守,恰好就为左宗棠完美复刻这套成熟的战略,创造了无可替代的先决条件。 所以,当我们今天赞颂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丰功伟绩时,别忘了,在他的赫赫战功背后,站着何琯这样的人,站着那些在孤城里坚守了十二年的无名将士。 是他们,在最绝望的时候,用血肉之躯,为大清,为中国,保留了收复失地最后的一线生机。 这两颗火种,最终点燃了燎原之火。 信息源参考: 中国军网,《左宗棠收复新疆前 清军曾孤守此城十余年》

0 阅读:0

猜你喜欢

浅笑挽云烟

浅笑挽云烟

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,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