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十六与腊月二十七:两位抗联将军用生命刻下的民族脊梁 看到了杨靖宇,赵尚志烈士的牺牲时间都是在2月份,特意翻万年历看了一下,一看牺牲的时间真的让人心情无比难过,杨靖宇将军殉国于庚辰年正月十六,赵尚志将军牺牲于辛巳年腊月二十七。 就在这样两个节日氛围浓郁的日子里,两位将军却独自忍着饥饿与刻骨的寒冷,独自与侵略者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这是何等不屈的意志。 庚辰年正月十六,东北的雪还没化透,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。这时候的关里,年味还没散,家家户户可能还在吃着正月里剩下的饺子,孩子们拿着灯笼在巷子里追跑。 可杨靖宇将军,已经在长白山的密林中,靠着树皮、草根甚至棉絮充饥,跟日寇周旋了整整五天五夜。他身边的战士要么牺牲要么被俘,最后就剩他一个人,躲在雪地里的树洞里,手里还攥着那把打光了子弹的手枪。 日寇围上来的时候,喊着让他投降,他没说一句话,只是扣动扳机反抗,直到被子弹击中倒地。后来敌人剖开他的肚子,发现里面没有一粒粮食,只有没消化的树皮和棉絮,连在场的日军都忍不住惊叹,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,能凭着这样的意志坚持到最后。 再看辛巳年腊月二十七,离除夕就差三天了。那时候的农家,早就开始扫房子、蒸馒头,把准备好的猪肉挂在房梁上,就等家人团聚吃年夜饭。 可赵尚志将军,正带着几名战士在鹤岗一带执行任务,没想到队伍里出了叛徒,把他们的行踪泄露给了日寇。 被俘后,日寇问他还有什么要说的,他瞪着眼睛骂道:“我死了,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会跟你们斗到底!”当天晚上,这位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抗联将领,就在敌人的审讯室里停止了呼吸,那年他才34岁。 很多人不知道,东北抗联的斗争环境,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百倍。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,冬天最低气温能到零下40度,抗联战士没有棉衣,只能把麻袋片裹在身上 没有粮食,就靠打猎、挖野菜过日子,有时候连雪水都喝不上。杨靖宇将军担任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的时候,队伍最多的时候也只有几千人,却要面对几十万装备精良的日军和伪军。 赵尚志将军更曾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,可他从没抱怨过,只要组织需要,他立刻就带着队伍上战场,哪怕手里只有几支老旧的步枪。他们不是不怕冷、不怕饿,只是在他们心里,国家没了,家乡没了,就算活着也没有意义。 现在去吉林省通化市的杨靖宇烈士陵园,每年正月十六都会有群众自发来献花,有老人带着自己炒的黄豆——那是当年抗联战士难得的口粮,有孩子捧着亲手画的英雄画像。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的赵尚志纪念馆里,陈列着他当年用过的望远镜,镜片上还有战斗时留下的裂痕。这两个日子,原本是阖家团圆的时刻,却因为两位将军的牺牲,成了刻在中国人心里的“英雄纪念日”。 我们今年过年,能一家人围在桌子旁吃年夜饭,能带着孩子放烟花、逛庙会,都是因为当年有杨靖宇、赵尚志这样的将军,在最寒冷、最孤独的时刻,替我们挡住了侵略者的枪口 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,什么是“不屈”,什么是“信仰”——不是喊出来的口号,是饿到啃树皮也不投降,是打到最后一枪也不低头。记住这两个特殊的日子,不是为了记住仇恨,是为了记住,今天的和平有多珍贵,我们该用怎样的努力,去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 信息来源:《杨靖宇传》(中共党史出版社)、《赵尚志年谱长编》(黑龙江人民出版社)、吉林省档案馆藏“杨靖宇殉国前后史料汇编”、黑龙江省尚志市赵尚志纪念馆馆藏文献《抗联名将赵尚志》
正月十六与腊月二十七:两位抗联将军用生命刻下的民族脊梁 看到了杨靖宇,赵尚志烈士
史海沉钩
2025-09-01 14:24:50
0
阅读: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