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4年冬天,81岁的毛主席下水后浮起身子,没游多久就累得不行。上岸时,他停了很久才开口:“我浑身没劲,游不动了,看来今后和水无缘了。”这句话听着平常,却宣告着,毛主席要和一生最爱的事告别了。 毛主席对水的热爱,外人很难想象,别人游泳,是为了避暑、锻炼,他却把水当作一种精神的寄托。 从年轻时的湘江,到中年的长江,再到晚年的泳池,他总是愿意跳进去,不论江水多急,浪头多大。 那不仅是体魄上的挑战,更是意志上的磨练。 1950年代中期,毛主席第一次下长江时,江水正猛,陪游的人一个个心惊胆战,唯独他越游越兴奋。 有人说他仰泳能像小船一样稳,蛙泳动作又快又干净。 1956年,第一次横渡长江时,毛主席整整游了两个多小时。 十年后,年过七旬,毛主席仍能一个多小时游完三十华里。 这样的体力和坚持,根本不是偶尔为之,而是几十年积累的功底。 毛主席不只是自己享受水的畅快,他还总想着让更多人下水。 1959年,他在湘江里游泳时,遇到一群省体育学院的年轻队员,才二十来人。 他听完后摇头说:“太少了,要多些。”又鼓励他们去基层推广,让老百姓学会游泳。 他的思路一如既往,发展体育,不光是运动员的事,而是全民的事。 他把游泳看作是强身健体的办法,也希望老百姓能在水里找到自由。 毛主席性子里有股不服输,湘江的急流,他偏要从最湍急的地方上岸,长江的汛期,他照样跳下去。 别人劝他绕开危险,他反而觉得“正该迎难而上”。 这种倔劲,不只是游泳时的选择,更是他一生面对困难的态度。 革命年代闯过多少险滩,建设时期面对多少难题,他始终抱着那股“中流击水”的劲头。 然而到了七十年代,病痛逐渐压垮了毛主席的身体。 肺气肿、心脏病、白内障,让他走路都需要人搀扶。 可即便如此,毛主席仍不愿放弃下水。 1974年11月的一天,他在长沙的游泳馆,先是脚步踉跄,但一入水就像换了一个人。 仰泳、侧泳、踩水,还能在水面上打趣逗人,像个孩子一样。 别人劝他歇一歇,他摇摇手,先比两个手指,意思是要游二十分钟,过一会儿又竖起三个手指,想坚持到三十分钟。 最后一次下水,是12月初。 当时,毛主席的划水动作明显慢了,手脚都有些无力。 警卫队长在一旁守着,他轻声说:“长江,我没劲了,看来和水要说再见了。” 那一刻,他彻底意识到,自己再也无法像年轻时那样,与大江大河搏击。 这一生,毛主席和水的关系绝非简单的消遣。 年轻时冬泳湘江,他想的是锻炼体魄,建国后大力推广游泳,他想的是让人民更健康,老年时仍坚持下水,他想的是对生命的热爱。 水既是挑战,也是陪伴,他在水中找到力量,也在水中寄托情怀。 毛主席的诗里写过“自信人生二百年,会当水击三千里”,那种豪情让人心生敬佩。 可到了暮年,哪怕想搏击江流,也敌不过身体的衰弱。 人们从他最后的叹息里,听到的不只是无奈,还有一种坦然。 即使力不从心,他也不曾懊悔,毕竟这一路,他早已把自己能做的都做到了。 水,见证了毛主席的青春与壮年,也见证了他的迟暮。 它承载过他意气风发时的豪迈,也包容过他暮年无力时的叹息。 一个人能把游泳做到如此极致,把一项运动变成一种精神,把个人的爱好上升到全民的健康,这份执念足以让人动容。 毛主席和水的故事,最后以一声“与水无缘”收尾。 但对后人来说,真正该记住的,是他在水中的姿态:逆流而上,不惧风浪。 那不仅是游泳的态度,更是他一生的写照。 哪怕岁月让身体衰弱,那份“中流击水”的精神,却依旧在人们心里翻腾,成为跨越时代的力量。
50年代,毛主席和某上将的合影,此将比主席还高,他是谁?毛主席是南人北相,身材高
【3评论】【1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