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十年代的时候相声很明显走下坡路,什么原因?当然可以总结出很多原因,比如主流相声演员不思进取,比如其他艺术形式把观众分流了,等等。但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,就是从那些传统相声,到《如此照相》那样的新相声,再到梁左写的那些相声……相声的步子迈得太大了。
实际上现在的脱口秀,以及茶馆小剧场里面那些段子合集类型的相声,都是八九十年代那些新相声的过去时形态,但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声的发展,直接就把这些形态给越过去了,导致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初,收音机和电视机在家庭逐渐普及,春晚等各种晚会节目逐渐普及之后,带给观众的相声马上就是《虎口遐想》《小偷公司》这种结构严谨,包袱高级,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兼备的相声了,这种相声是很高级的一种形态了,可以理解为一种戏剧了,这对行业既是好事又不是好事,因为沿着这么一条路发展,实在太难了,梁左只有一个,而且梁左也不是超人啊。另外,你都接近于戏剧了,我为什么不去看赵本山赵丽蓉陈佩斯黄宏郭达蔡明的小品呢?
最后是郭德纲往回找,现在的脱口秀,也可以理解为是在往回找,就是不需要什么结构严谨,不需要什么思想性文学性,不就是逗个乐吗?完全可以说点零碎段子,内部梗,爸爸儿子梗,再抛出几句金句嘛!——然后真的成功了。
但你要让姜昆冯巩他们往回找,很难,即便找了也不成功(比如姜昆《妙趣网生》),因为他们经历了更高级的那个阶段,往前难,回头更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