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脚踹开历史的大门,我被古代的学费单子直接砸懵了。 夏商周那会儿,教育就是赤裸裸的“拼爹”。什么“学在官府”,说白了就是龙生龙、凤生凤,你爹不是贵族,你连书长啥样都没资格知道。 这不就是明着告诉你:投胎,才是唯一的起跑线。 好不容易,孔子他老人家站出来搞了个“有教无类”,听着真公平。可学费呢?“束脩”——十条腊肉。搁现在,就是几百块钱的事儿,但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,这十条肉是一个家庭小半年的口粮。孔子收的不是腊肉,是收割了一个家庭的命根子。 更狠的还在后头。 后来出现了“勤工俭学”,听着挺现代吧?上学不交钱,毕业后给学校白打工一年。这跟今天的“助学贷款”有什么区别?但背后的逻辑简直让人窒息:你不仅得脑子好使能考上,还得身板硬朗能还债。穷人家的孩子,想“卖身”换个前途,还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扛不扛得住。 这哪是读书,这分明是签了一张生死状。 到了唐宋,科举给了底层一丝逆袭的缝隙,但代价也彻底失控。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,考到54岁才中个举人,当场就疯了。为什么?因为背后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砸锅卖铁的豪赌。这种all in的疯狂,跟今天掏空六个钱包、背上三十年房贷换一套“老破小”学区房,简直一模一样。 我们总以为自己在进步,其实只是在焦虑的轮回里换了个赛道而已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碾过无数家庭的血肉和希望。教育这扇窄门,从来就不是为所有人敞开的。
一脚踹开历史的大门,我被古代的学费单子直接砸懵了。 夏商周那会儿,教育就是赤裸裸
体育科学家
2025-09-02 08:02:34
0
阅读:6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