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晓声说:“当有一天,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,这世间就再也没有任何人,真心实意的疼你、爱你了,再没有人在意你过得好不好、开不开心、工作累不累、胖了还是瘦了。 再没有人忍你的坏脾气、包容你的缺点,当你回忆和父母的点点滴滴时,就会泪流满面、心如刀割。 父母在,人生尚有来处;父母去,人生只剩归途。” 父母在世时,无论我们年纪多大,总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个坚实的依靠,有个随时可以回去的“家”,那种感觉就像是心里有底,知道无论发生什么,总有两个人会无条件地站在你这边,关心你吃得好不好,过得累不累。 父母的存在,远不止于提供衣食住行那么简单,他们是我们与死神之间的一堵墙,他们的存在仿佛隔开了我们与生命的终点,让我们觉得来日方长。 有他们在,我们人生的“来处”清晰可见,那是温暖的源头,是力量的根基,你会记得天气一转冷,母亲就唠叨着让你穿秋裤;你会想起父亲总叫你多给家里打电话,哪怕只是闲聊几句。 这些日常的琐碎,当时可能不觉特别,甚至有时会觉得烦,但过后回想,才知道那是多么珍贵的牵挂。 父母存在的意义,在于当你想到他们时,内心会充满力量,感到温暖,从而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,这种精神上的支撑,是其他任何关系都难以完全替代的。 当父母离去,那种“家”的感觉可能随之变得不同,你会发现,那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,似乎再也回不去了,你可能会在不经意间的某个瞬间,看到他们曾经爱吃的食物,用过的旧物,突然情绪决堤,泪流满面。 这种痛苦往往并非在失去的那一刻最为强烈,而是在日后无数个想起他们的日常时刻,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会一次次袭来。 在这种时候,才能无比深刻地体会到“父母在,人生尚有来处;父母去,人生只剩归途”这句话的重量,归途,意味着人生的终点和归宿变得更加清晰,也需要开始学习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。 面对这样的失去,哀伤是正常的,不管是谁都需要时间去处理,这种悲伤、失落、甚至自责的情绪,可能会持续数周、数月甚至更久,在这种情况下,最重要的是允许自己悲伤,接纳这些情绪,而不是压抑它们。 父母在时,常回家看看,多些陪伴和理解,远比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,不要等到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时,空留遗憾,即使他们不在了,那份共同度过的时光和获得的爱,将继续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,伴随你走下去。 参考资料:闪电新闻,2024-11-27,《夜读丨杨绛:父母的爱》
梁晓声说:“当有一天,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,这世间就再也没有任何人,真心实意的
梅梅谈世界
2025-09-02 16:37:15
0
阅读: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