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打压成功?中国GDP降至美国的59%?全球老二的崛起被打断? 最近中美GDP那个差距的话题又火了,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用美元算的GDP,占美国的比例从高点掉到了大概63%,甚至有人预测,到今年上半年可能还要降到59%,这些数字一下子给了一些看空中国的论调提供了“弹药”,让他们兴奋不已。 但说实话,光盯着这个百分比,就像透过哈哈镜看世界,看到的景象早就被扭曲了,这背后有金融的魔法,有故事的包装,还有实打实的经济肌理,不一层层剥开,根本看不清真相。 你看最直接的一个问题是,我们2024年经济实际增长了5%,今年上半年顶着压力也增长了5.3%,而美国那边呢,实际增长也就是3%或者1.9%的水平,按理说,我们跑得更快,差距应该缩小才对,结果怎么反而拉大了? 这事儿跟我们实体经济关系不大,主要是美联储一通疯狂加息,把全世界的钱都往美国吸,美元变得特别强势,人民币汇率就从六块三左右,一路贬值到了七块二上下,我们辛辛苦苦用人民币创造的巨大产值,一换算成美元,立马就被打了好几折。 2022年的俄罗斯就是个绝佳例子,当时它经济明明在萎缩,结果靠着强制用卢布结算,硬是把汇率拉了上去,美元GDP排名居然从第11蹦到了第8,这说明当汇率变成一种工具,名义GDP这东西是可以被“美颜”的。 而且美国持续的高通胀也给GDP注了不少水,2024年,他们通胀率长期在3%以上,东西都涨价了,名义GDP自然就上去了,显得“虚胖”,这就好比一个包子去年卖100,今年卖103,账面上GDP是增加了,但实际产出可能还是那个包子。 更别提两国算增长的方式也不同,我们习惯用“同比”,跟去年同期比,稳扎稳打,美国爱用“环比折年率”,把一个季度的增长乘以四,数据跟过山车似,比如今年一季度,他们的数据就从1.6%一路修正到0.4%,波动性太大了。 这些数字不仅是经济问题,还被套进了一个精心编写的“剧本”里,那就是所谓的“70%魔咒”,这个故事说,任何国家经济体量一接近美国的七成,就会被当成头号威胁,然后遭到全方位打压。 当年的日本就是这个“剧本”的主角,它的GDP占比冲到69%后,就遇上了《广场协议》,然后经济就一蹶不振,这个故事被讲得跟铁律一样,现在中国成了新主角,2017年,中国的GDP占比达到66.7%,紧接着2018年,贸易摩擦、技术封锁就来了。 所以现在一看,GDP占比从高点滑到63%,正好就落入了“你看,我们的打压奏效了!”这个叙事闭环。通过这种方式,不断地给外界信心制造疑虑。 要想看清真相,就得换个尺子量一量。比如用“购买力平价”(PPP),它衡量的是钱在自己国家到底能买多少东西,按这个标准,中国的经济体量其实早就超过美国了,预测显示今年我们是43.2万亿国际元,美国是28万亿,这跟那个63%可完全是两码事。 更重要的是,外部压力越大,我们内部的动力和调整就越快,面对“卡脖子”,我们就在半导体领域硬生生蹚出一条自主的路,中芯国际订单大涨,还计划着2026年实现5纳米工艺。 经济正在从“拼规模”转向“拼质量”,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占比都在提升,“新质生产力”正成为新的引擎。 在产业上,我们有几张王牌。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,2024年达到1316.8万辆,全球每三辆新能源车,就有一辆是中国造。我们还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,14亿人的大市场,每年上千万的大学毕业生,这些才是经济真正的“压舱石”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了52%,说明内需足够强劲。 展望未来,美国自己也头疼,高通胀压不下去,加息这招不可能一直用,一旦美联储被迫降息,美元掉头,那层扭曲的“汇率棱镜”效果就会反转,到时候名义GDP的差距可能一夜之间就被“修正”回来。 说到底,一个国家的未来,不是由这些波动的数字决定的,而是看它的产业基础有多厚,科技创新有多强,老百姓日子过得怎么样,就像有网友说的,别老盯着GDP,物价稳、治安好、人民幸福才是硬道理。 当然我们自己也面临人口老龄化、地方债务、房地产调整等挑战,但回看历史,无论是2008年金融危机,还是2020年疫情,中国经济的韧性总是在压力下迸发。 这场中美经济的较量,更像一场马拉松,比的不是一时的速度,而是长久的耐力,中国正凭借“新质生产力”的加速度,稳稳地跑出自己的节奏,真正的强大的从来不是数字堆出来的。
林毅夫在今年4月时曾发出警告!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,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
【29评论】【48点赞】
用户10xxx31
没事了,随它怎么算
孙宏权
就把我国算成美国的20%又如何?它想怎么算是它的事![哭着笑][哭着笑][哭着笑]
昆虫444
别以为美国是天堂,其实是地狱
涛涛江水向东流
之前中国百分之十几,美国说我平均百分之二点五,我体量大,很难增长!现在中国常年百分之五以上,美国马上增长百分之三点多!美国GDP可真神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