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对印度发起的“清算”,让莫迪明白了一个道理,大国就该有大国的样子,印度“骑墙”的结局早就已经注定!
8月的关税大棒落下时,印度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左右为难。特朗普政府以印度持续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,将输美商品关税一口气加到50%,这记重拳直接砸向价值482亿美元的印度出口产业。
凯投国际的测算显示,这一下就得让印度经济增速掉0.8个百分点,那些依赖美国市场的工厂里,订单取消的通知比原材料到港的消息来得还要勤快。印度工程出口促进委员会主席潘卡杰・查达愁眉苦脸地承认,美国客户已经停发新订单,接下来出口量跌个两三成都是家常便饭。
关税加征后,印度才发现自己手里的筹码少得可怜。为了反击,莫迪宣布“不急于”购买美国的F-35战机,想拿军购当谈判筹码。可这招根本不顶用,美国军火商确实赚不到钱了,但印度空军的现代化计划却卡了壳。想自己研发隐身战机?核心技术从零开始,猴年马月才能用上;想转回头买俄罗斯的苏- 57?生产线引进、技术消化又是一笔巨款,而且性能还未必比得上F-35。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,全是之前骑墙骑出来的麻烦。
说到底,印度总想当“不粘锅”,既想享受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红利,又想抱美国的军事科技大腿,还惦记着在中美之间渔利。可大国博弈里哪有这么好的事?美国的数据清清楚楚,2024年美印贸易顺差458亿美元,印度对美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超美国对印度的需要。这种情况下还想玩平衡,就像踩着钢丝耍杂技,早晚得摔下来。
如今卢比跌跌不休,出口企业哀嚎一片,莫迪总该明白,大国不是靠投机取巧就能当的。没有明确的战略立场,总想两边讨好,结果只会是两边不讨好。美国的关税大棒已经敲碎了印度的如意算盘,再不清醒过来,恐怕连骑墙的资格都要保不住了。毕竟在国际舞台上,没有哪个大国会把希望寄托在一个随时可能变卦的伙伴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