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0年,北大才女王承书扔下丈夫儿子不辞而别,丈夫张文裕翻遍北京城找不到人。17年后,一个白发老太太站在家门口,儿子愣住了,突然冲过去抱着她嚎啕大哭。 那一刻,时间仿佛凝固了。儿子看着母亲满头的银丝和脸上深深的皱纹,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。这个当年不辞而别的母亲,如今带着一身风霜归来,却依然眼神坚定。 王承书轻轻拍着儿子的背,声音哽咽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。她不是不爱家人,而是有更重要的使命要完成——那个需要她隐姓埋名十七年的国家任务。 1930年,18岁的王承书毅然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,成为班里唯一的女生。当时社会对女性从事科学研究充满偏见,她却用实力证明了自己,1934年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,后又获得硕士学位。 在燕京大学,她不仅收获了知识,还遇到了未来的丈夫张文裕,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因科学结缘。 1941年,王承书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,赴美深造。她与导师乌伦贝克共同提出了轰动世界的“王承书-乌伦贝克方程”,这一成果至今仍在物理学界广泛应用。她的导师曾断言,如果留在美国,她很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。 然而,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,王承书与丈夫毫不犹豫地决定回国。尽管面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,科研材料被没收、受到严密监视,他们始终没有动摇。 经过7年不懈努力,1956年,王承书夫妇终于带着装满300多个包裹的书籍和笔记回到祖国。 回国后,王承书在日记中写道:“我要为国家做贡献,国家需要什么,我就干什么”。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誓言。 1958年,钱三强邀请她从事国内空白的热核聚变研究。46岁的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,尽管这意味着要离开年幼的儿子,从头开始一个全新领域。 1961年,苏联专家撤走,中国原子弹研制中最关键的高浓铀提炼陷入困境。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,希望她转攻铀同位素分离。当被告知这项工作需要绝密保密、隐姓埋名,放弃所有已有成就时,她的回答依然是:“我愿意”。 王承书告别家人,只身前往西北的504厂。那里条件艰苦,生活简陋。作为厂里唯一的女科学家,她整日与冰冷的数据和机器为伴,常常工作到深夜。 高浓铀的研制任务艰巨而紧迫。王承书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计算、验证。她坚持用机械计算机一遍遍核算,有用数据装满了三个抽屉。高强度的工作让不满50岁的她早生华发。 然而,巨大的成功背后,王承书依旧选择继续隐身。此后漫长岁月里,她始终恪守保密承诺,默默无闻地为中国核事业贡献余生。 直到1978年,66岁的王承书才重返北京与家人团聚。面对已然长大的孩子和分别多年的丈夫,她心中有愧,却无悔于自己的选择。 晚年,她将自己一生积蓄的十万元全部捐给“希望工程”,用于资助贫困孩子读书,遗体也捐献给医学研究,书籍和笔记全部留给科研单位。她说:“我是一个共产党员,我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,为国家做贡献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。” 王承书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。她的三次“我愿意”,是一次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毅然抉择。 在当今时代,我们或许不再需要每个人都隐姓埋名,但这种“国家需要就是我的选择”的精神,依然值得铭记和学习。 尤其是女性科研工作者,王承书的故事更是一种激励:不要被任何标签定义,勇敢追求自己的科学梦想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 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信源: 共青团中央《中国核事业耀眼的女性!她被认为能获诺贝尔奖,一生说了三次“我愿意”》
1960年,北大才女王承书扔下丈夫儿子不辞而别,丈夫张文裕翻遍北京城找不到人。1
帝王心术
2025-09-03 23:18:34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