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席九三阅兵有一个特别的友人,之前他通过社交媒体表态:“我尊重所有在反法西斯战争

花开多福 2025-09-03 23:31:07

出席九三阅兵有一个特别的友人,之前他通过社交媒体表态:“我尊重所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的牺牲。我曾怀敬意前往莫斯科、诺曼底及华盛顿的纪念碑前致敬。本周,我将同样向北京的(人民英雄)纪念碑致敬。”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,“因为在二战中承受最深重苦难的,主要是前苏联和中国的人民。我拒绝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,拒绝历史被歪曲。” 这种表态听起来很真诚,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跨越国界的历史敬意。他强调的不只是个人情感,更像是在提醒大家,不管过去的政治立场怎么变化,那些经历过战争苦难的普通人,他们的牺牲不应该被忽略。 问题是,这种“拒绝历史被歪曲”的姿态背后,也反映出一种对话题的选择性——他选择了前苏联和中国,强调他们在二战中的痛苦,但很少去提及其他同样遭受巨大伤害的国家和群体。 这并不是说他的敬意不真诚,而是提醒我们,历史记忆往往带有视角,有时候会被有意或无意地缩小了范围。 再说到这种历史敬意和现实政治的关系,就有些微妙了。在国际政治舞台上,提到历史牺牲往往不是单纯缅怀那么简单,它也可能被用来作为某种政治信号。 像这位友人的表态,看似是在纪念历史,但也可能被解读为对当前国际关系的一种态度表达——比如强调中国和前苏联的牺牲,间接暗示对这些国家在今天国际秩序中的位置的认同。 换句话说,历史记忆的呈现从来不是纯粹的,它总会和现实利益、外交策略纠缠在一起。 此外,这种强调“不能视而不见”的说法,虽然有道理,但也容易陷入一种二元对立:好像承认了某一部分历史,就必须忽略另一部分。 事实上,历史是复杂的,它没有绝对的黑白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战争经历,每个群体都经历了不同的痛苦。 过度强调某些群体的牺牲,有时候反而可能让整体历史观失衡,甚至成为某种政治宣传的工具。 有趣的是,他的敬意方式很个人化,去各个纪念碑致敬,这种行为本身带有象征意义,能够让公众感受到历史的重量。 但这种象征行为也有局限性,它可能被视作一种表演性的行动,而不是对历史的深入反思。 如果纪念只是停留在表面致敬,是否真的能够推动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警示呢?这是值得思考的。 最后,我们还要看到,尊重历史、纪念牺牲,真正的意义不仅在于敬意本身,更在于从历史中学习经验。战争的残酷提醒我们珍惜和平,提醒我们理解不同国家和人民的困境。 在今天全球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,如何在纪念历史的同时保持理性和全面的视角,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。 历史敬意不能变成政治工具,也不能成为单向的叙事。我们要让记忆服务于理解和合作,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号和仪式上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九三阅兵 九三胜利日

0 阅读:1478

评论列表

轩辕传奇

轩辕传奇

4
2025-09-04 10:11

我们的态度是亲华者欢迎,反华着打击

猜你喜欢

花开多福

花开多福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