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败家子吴敬梓,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,一夜变为了贫民,于是他搬离了豪宅,和妻妾都住在了贫民窟里,小妾们因为年轻纷纷都改嫁了,只有老妻守着他。 一个继承两万两白银的官宦子弟,几年之间败光家产沦为贫民,这听起来像是古装剧里的桥段,可这就是清朝文学家吴敬梓的真实人生。从豪门公子到穷困潦倒,小妾纷纷改嫁只剩老妻相守,这个败家子的经历到底有多离谱? 吴敬梓,现在大家知道他主要是因为那部《儒林外史》,可要是在清朝,提起这个名字,人们第一反应肯定是——败家子。这可不是什么夸张,是实打实的败家。 吴敬梓1701年出生在安徽全椒县,那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官宦世家。曾祖中过探花,祖父做过监生,祖父的兄弟全中过进士,父亲也是官员。按现在的话说,这就是标准的”官四代”,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那种。 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,吴敬梓18岁那年,父亲吴霖起就病死了,留下了一笔让人眼红的遗产——白银二万多两。要知道,在清朝那会儿,普通老百姓一年也就花个十几两银子,这两万多两足够几代人吃喝不愁了。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,钱来得太容易,花得就更不心疼。吴敬梓”素不習治生,性富豪上”“傾酒歌呼,窮日夜”,“生性豁达,急朋友之急”。用现在的话说,这就是典型的不会理财,还特别爱面子,见谁有困难就掏钱帮忙。 更要命的是,族里人看他年纪轻,手里又有这么多钱,都盯上了。具有亲子和嗣子双重身份的吴敬梓,成了家族人眼中的”肥肉”。族中的叔伯与兄弟,如同恶鸟鸱鸮、贪婪天狼一般,前来争夺他的财产。这些人可不跟他客气,直接上门抢东西,搬箱子,能拿的都拿走。 面对这种情况,年轻的吴敬梓根本招架不住,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产被瓜分。这一遭折腾下来,本来就不善理财的他,更是把钱不当钱了,干脆破罐子破摔,想着与其被人抢,不如自己花个痛快。 他开始了真正的挥霍生活,天天请客吃饭,喝酒作乐,见到穷苦的读书人就慷慨解囊。族里的长辈劝他节省点,他总是一句话堵回去:“钱财身外物,人生得意须尽欢。”这股子豪爽劲头,看得旁人都心惊,私底下都说这小子手里像有挖不完的金山银山。 可是钱再多也有花光的时候,继承巨额家业后更是变本加厉,以致田庐尽卖,等到家产败光。不到十年功夫,田地卖了,房子典了,连个像样的家当都没剩下。到后来连给母亲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,只能四处借债。 1733年,33岁的吴敬梓实在在老家待不下去了,族人的冷眼,邻居的嘲笑,让他彻底受不了。没办法,只能带着妻妾搬到南京去,租了间秦淮河边的破房子住下。 从全椒的豪宅大院到南京的简陋民居,这落差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。以前住的是雕梁画栋的大宅子,现在只能挤在几间漏风的破屋里。冬天冷得要命,连像样的被子都买不起,一家子挤在一张破床上过日子。 最残酷的还不是物质条件的恶化,而是人心的变化。那些年轻貌美的小妾们看到日子实在没盼头了,一个接一个地改嫁了。年轻女人谁愿意跟着个穷光蛋受苦啊,况且外面的世界那么大,总有愿意要她们的人家。 这些小妾走的时候,有的还说一句”少爷日子没法过了”,有的什么都不说,只是默默收拾包袱离开。曾经锦衣玉食、夜夜笙歌的大宅子,现在只剩下一个老妻还在坚守。 这个老妻也不容易,眼看着家里从富贵跌到贫困,丈夫从意气风发变成穷困潦倒,她没有怨言,也没有离开,就这么默默地陪着。两个人在破房子里相依为命,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,靠卖书换点铜钱过日子。 日子虽然苦,但吴敬梓的读书写作习惯没有改变。白天出去想办法弄点钱,晚上还要点着昏暗的油灯看书写文章。有时候把自己写的诗文卖给别人署名,就为了换一顿饱饭。纸张买不起就捡废纸用,墨水也得省着点。 就在这样的困境中,吴敬梓开始创作《儒林外史》。书稿一摞摞堆在破屋角落,下雨天被淋湿了就拿出去晾干接着写。他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世态炎凉、人情冷暖都写进了书里,把那些贵族子弟的荒唐、文人的虚伪一笔笔记下来,就像给自己当年的败家生涯记账一样。 这部用血泪写成的小说,后来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,可吴敬梓自己却一直没能再富起来。他晚年身体不好,经常要靠朋友接济才能维持生活,“囊无一钱守,腹作千雷鸣”,穷得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。 1754年,54岁的吴敬梓在扬州朋友家做客时突然去世。当时床边只有小儿子陪着,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,还得靠朋友帮忙才安葬了。 想想也够讽刺的,当年那两万多两银子,风光过,快活过,转眼间就化为乌有,连个影子都没留下。豪宅没了,田产没了,小妾们也都改嫁了,只有那个默默守候的老妻,陪他走过了人生最后的艰难岁月。 吴敬梓的败家经历让人唏嘘,但也成就了不朽的《儒林外史》。你觉得他这样的人生是悲剧还是另一种成功?如果是你继承了这笔巨款,会怎么打理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,我们一起聊聊这个有趣的历史人物。
清代败家子吴敬梓,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,一夜变为了贫民,于是他搬离了
熹然说历史
2025-09-03 23:32:52
0
阅读:1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