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主席有多聪明?秦基伟袒露:在主席面前,我和曾绍山不打自招了 1951年6月,

熹然说历史 2025-09-03 23:32:52

毛主席有多聪明?秦基伟袒露:在主席面前,我和曾绍山不打自招了 1951年6月,朝鲜战场传来坏消息。志愿军180师在第五次战役中遭到重创,差点”全军覆没”,这让毛主席坐不住了。这支部队可不是一般的队伍,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立过大功,怎么就在朝鲜栽了跟头? 毛主席为了弄清楚180师重创的原因,电令王近山到北京一趟。王近山就是第3兵团司令员,180师的直接上级。这位”王疯子”打仗出了名的猛,但这次出了事,心里也忐忑。 到了中南海,毛主席直接开门见山:“王近山同志,你先说一下180师失利的经过和原因吧。”王近山支支吾吾把经过说了一遍,主动承担责任,愿意接受处罚。 但毛主席没急着定论,他知道要搞清楚真相,光听一个人的话还不够。毛主席又让武英通知王近山,让他通知60军军长韦杰,20军军长曾绍山,15军军长秦基伟先后到北京谈话。 韦杰是180师的直接指挥官,谈了一晚上才出来。武英问:“韦军长,你和毛主席谈了什么?”韦杰看着武英迫不及待的眼神,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,但最后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:“反正没有表扬我。” 接下来轮到秦基伟和曾绍山了。这两位都是从红军时期就跟党闹革命的老同志,经历过长征、抗日、解放战争,作战经验相当丰富。秦基伟1914年出生,湖北红安人,8岁丧父,砍柴长大,性格硬朗;曾绍山同年出生,安徽金寨人,从勤务兵干起,特别能吃苦。 两人接到通知后,心里都有点紧张。180师的事儿闹得这么大,主席亲自过问,肯定不简单。 那天晚上,中南海灯火通明。毛主席从里屋走出来,和蔼地招呼两人坐下。他没有急于询问,而是先关心了一下两人在朝鲜的情况,问问部队的伙食、装备怎么样。 气氛轻松了一些,毛主席点起一支烟,慢慢地问:“你们对王近山同志的指挥有什么看法?” 这话问得有点突然。秦基伟和曾绍山对视了一眼,都有些犹豫。作为下级指挥员,直接评价上级领导的指挥,这不太合适吧? 毛主席似乎看出了两人的顾虑,微笑着说:“你们都是老同志了,有什么话就直说,这里没有外人。” 在主席温和的态度下,秦基伟终于开了口:“主席,我们私下确实讨论过,感觉这次作战中通讯联络确实存在问题,各部队之间的协调不够及时有效。” 曾绍山也点头附和:“是的,我们觉得统一指挥方面可能还需要加强。” 毛主席静静地听着,不时点点头,继续询问了一些具体的战术细节。整个谈话过程中,他的态度始终平和,让两人渐渐放下了戒备,越说越详细。 谈话结束后,秦基伟和曾绍山走出中南海。几天后,秦基伟遇到参谋武英,武英一脸不高兴:“秦军长,你和曾军长怎么在主席面前说那些话?” 秦基伟听完之后苦笑道:“看来,在毛主席面前,我和曾绍山有些不打自招了。”原来,他确实说过”换帅”一类的牢骚话,在毛主席面前,只好低头认错。 这时候秦基伟才恍然大悟,他们在毛主席面前把心里话全说了出来,不知不觉就”不打自招”了。这就是毛主席聪明的体现,什么都没问,又好像什么都问了。 毛主席见完三个军长后,还向刘、邓等人做了大量调查,又一次召见了王近山,只是这一次不在中南海而是香山别墅,毛主席语重心长的说道:“180师失利主要责任不在你,希望你放下包袱,继续打好仗,切记不要轻敌。” 经过全面调查,毛主席确认180师的失利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,不是王近山一个人的问题。180师失利的原因有很多,是上至志愿军总部下至师,各种因素凑到一起导致的,不是单一方面的问题,正如毛主席对第五战役的评价”打得急了些,大了些,远了些。” 这个判断既客观公正,又稳定了军心士气。王近山听了这话,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。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。 机会很快来了。1952年10月,上甘岭战役打响。秦基伟指挥的志愿军第15军生死搏杀整整43天,打退敌军进攻900多次,最终赢得伟大胜利。这一战让秦基伟名扬天下,也证明了毛主席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。 上甘岭战役期间,对敌炮战16次,配合步兵反击、狙击、袭击分别是43次、39次、6次,对空作战792次,共计896次,歼敌12800余人,占整个战役歼敌人总数一半以上,击落击伤敌机74架,击毁击伤敌大口径火炮61门,坦克14辆。 同年12月,毛主席肯定道:“今年秋季作战,我军取得如此胜利,除官兵勇敢,工事坚固,指挥得当,供应不缺外,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精准,确实为制胜的要素。” 1953年,秦基伟回国汇报上甘岭战斗情况。毛主席见到他,随即递了一根烟,问我会不会抽烟,我觉得在毛主席面前吞云吐雾不太合适,就推说不会抽烟。毛主席有点意外,说:“噢,当军长的还不会抽烟啊!” 其实秦基伟那时候一天得抽两包烟,上甘岭战役期间更是一支接一支,几乎昼夜不断。但既然在主席面前说了不会抽烟,回到驻地后,他真的把烟给戒了。这个细节再次体现了他对毛主席的敬重和自己的言行一致。

0 阅读:64

猜你喜欢

熹然说历史

熹然说历史

感谢大家的关注